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淮河水利史
1)  history of Huaihe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淮河水利史
2)  Zhang Jian and Water Control of the Huai River
张謇与淮河水利
3)  history of Haihe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海河水利史
4)  history of Huanghe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黄河水利史
5)  Huaihe River
淮河水系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Metorchis orientalis in Huaihe River or no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breeding.
目的 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
2.
Objective To know the infected situation of cercarial dermatitis along the banks of Huaihe river.
目的 了解淮河水系淮南地区尾蚴性皮炎感染状况。
6)  flood along Huai River
淮河水灾
补充资料:淮河水利史
      古代淮河下游经今盱眙、淮阴、淮安、涟水、到云梯关独流入海。南宋初,黄河南徙,侵夺泗水及淮河下游河道。后来,泗水上游和淮阴以上的淮河成为黄河的支流。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下游河床增高,淮河入黄困难,在汇流点之上形成洪泽湖。淮河成为没有尾闾的河流。1855年,黄河自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山东,对淮河的直接干扰虽已基本解除,但留下一条淤高了的黄河故道,已不能再作为淮河的入海通道。沂、沭、泗各河被阻而分流入海,全河仍无尾闾,水灾十分严重。这是三个自然条件不同的时期,各时期的治淮内容也安全不同。
  
  淮河独流入海时期(1128以前)  独流入海的淮河河道深阔,水流通畅,受海潮顶托,潮流可上溯到今洪泽湖区一带。中下游沿岸有众多的湖泊洼地,洪水季节可以自然调蓄,洪灾记载也很少。淮河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是南北来往的通路,南北分裂时,是军事争夺的重点场所,所以,古代淮河流域的航运和农田水利都很发达。
  
  航运  公元前486年,吴国开挖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间的航运。公元前482年,吴北上争霸,在山东鱼台和定陶之间开挖了菏水,沟通了淮河支流泗水与济水间的航运,淮河由泗水经济水通黄河,第一次沟通了淮河和黄河。公元前361年,魏国开鸿沟,与淮河的支流丹水(后来称汴水)、睢水、水、沙水、颍水相通,在黄淮间形成了水运网。长时间内,淮河通过这些水道与黄河、长江,进而与海河、钱塘江和珠江各流域保持交通联系。东晋南北朝时,也曾开过自泗水北通济水、黄河的运河。隋代统一全国,修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其中,自洛阳开通济渠入黄河,再由黄河引水向东南入淮河,也称汴渠,代替了旧汴水,成为全国交通的主干线。淮安与泗州间的淮河成为运河中的一段(见中国运河史)。北宋,在此段的右岸又先后开凿了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避开了淮河中的风险。历代,鸿沟水系和淮河支流颍、涡等河都是经常使用的航运通道。
  
  农田水利  历史上,淮河流域曾修建了许多陂塘蓄水工程用于灌溉。其中,芍陂建于春秋楚庄王时,至今已近2600年。同时,河南固始一带引期思水(史灌河)建有期思陂。还有鸿隙陂位于今河南省淮河干流与汝河之间的正阳、息县一带。三国时,淮河是孙曹相争的前线,魏多次实行水利屯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从正始二年(241)开始由邓艾主持的淮颍水利屯田,共组织五万士兵参加,由黄河引水到颍水流域各陂塘,既用于蓄水灌溉,又可通航,淮南灌区长达四百里。南北朝至隋唐,今洪泽湖附近,盱眙有破釜塘,宝应、淮安有白水塘、石鳖屯等有名灌区。《水经注》所描写的淮河南北多项人工渠道和蓄水陂塘,大多与屯田有关。唐代淮南还有富人、固本等大型塘堰灌区。
  
  人为水灾  在淮河流域利用水作为战争攻防手段自春秋时已有记载。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就有十余次,以梁、陈与北魏对峙时期最为频繁。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梁在淮河干流上为军事目的修筑浮山堰,当年为洪水冲毁,给下游人民带来巨大灾害。
  
  黄河夺淮入海时期 (1128~1855)  黄河南决夺淮入海,自西汉就有记载,但持续时间短。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开始南徙,侵夺了淮河下游河道。以后400余年间,虽不断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但河道一直分合不一,主流常在颍水、涡水、睢水、泗水等河道间不断变换,汇淮河入海,从此,淮北地区水灾严重、频繁,淮南农田水利也衰落萎缩。明代万历初年,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大筑两岸堤防系统,把黄河固定在开封、商丘、砀山、肖县至徐州入泗水一线上,由清口(今淮阴西)入淮河,经涟水至云梯关入海。在黄河夺淮的历史中,淮河干流和颍水以下的支流都受过侵夺,河床淤高,水系打乱,流域内灾害频繁。明清时,京杭运河在清口与黄淮相交,成为整治黄淮运三河的焦点,并以保证运河通航作为前提,工程复杂艰巨。潘季驯时,加高高家堰,形成绵亘数十里的洪泽湖大堤和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洪泽湖水库,用以调蓄淮河来水,以清口作为出水口冲刷黄河河槽内的泥沙,"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以期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使运河不受倒灌之害,黄淮能顺畅入海,但未获预期效果。此后,在高家堰上曾建闸,分泄淮河洪水入运河,在淮扬运河南段开减水坝与减水河,泄水由芒稻河入长江,是导淮入江的开始。清代靳辅、张鹏翮等仍采用大筑高家堰,大挑清口,在洪泽湖下游开引河,引洪泽湖水冲刷黄河河床;在高家堰上做减水坝,在运河上做归海、归江各坝,分减淮河洪水。以上措施也曾起过一些作用,但因清中期以后,黄河河槽越淤越高,淮水最终不能流出清口,只靠归海、归江各坝排泄,洪水来临,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灾难深重。
  
  黄河北徙后时期 (1855~1949)  1855年,黄河北徙,与淮河分离,但原淮河下游河道已被黄河泥沙淤塞,形成分水岭地形,沂、沭、泗水系受阻而分流入海。于是,自清末开始,为解决淮河出路,开发淮河水利,出现了多种导淮议论,制定了多种方案。内容可以归为三类:全部入长江计划、全部入海计划和江海分疏计划,先后成立了一些导淮机构。1931年,经当时政府批准,制定了一个"导淮工程计划",但工程实施不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停工。
  
  1938年 6月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南堤(见花园口堵口),造成淮河流域黄泛区人民的深重灾难。历时九年,黄河才回归原道。淮北水系冲淤不一,给以后的治理带来许多困难。
  
  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进行了部分防洪工程、农田水利以及运河工程建设,修筑了洪泽湖大堤、淮北大堤,整治苏北运河,兴办苏北除涝灌溉工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根治淮河,杜绝淮河水患,开发治理淮河的水利工作开始全面实施。(见流域规划)
  
  

参考书目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傅泽洪撰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
   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