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斑疹伤寒(流行性)
1)  typhus (epidemic)
斑疹伤寒(流行性)
2)  Epidemic typhus
流行性斑疹伤寒
3)  typhus vaccine
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
4)  Typhus [英]['taɪfəs]  [美]['taɪfəs]
斑疹伤寒
1.
Analysis on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from 1994 - 2003 in China;
我国近十年斑疹伤寒疫情概况及分析
5)  Local endemic typhus
地方性斑疹伤寒
6)  european typhus
列性斑疹伤寒
补充资料:斑疹伤寒(流行性)




banzhen shanghan (liuxingxing)
斑疹伤寒(流行性)
typhus (epidemic)


   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2~3周。氯霉素和四环素治疗有特效。在战争或灾荒时,人口流动频繁,生活不稳定,居住拥挤,营养及卫生条件差,有利于虱的孳生和传播,故易发生本病流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均有大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每年都有流行。抗日战争时期,仅上海地区每年就有1万多病例,病死率高达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病已明显减少。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一些高原寒冷地区发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监测计划中的一种疾病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退热后1~2天均有传染性,以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轻症病人诊断较难,更易传播。近年来发现东方鼯鼠和牛、羊、猪、骆驼及其寄生蜱中均可分离出普氏立克次氏体,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人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体虱最重要,其次是头虱,一般阴虱不传播。虱喜欢生活于29℃左右的环境,当病人体温上升至39℃以上时,虱就迅速离开病人,侵袭健康人而传播本病。其次,含有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干燥虱粪随尘土飞扬吸入呼吸道,或污染手后由眼结膜侵入人体均可传播本病。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者多为中、青年,小儿较少,病情也轻。患病后常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发病季节多在冬、春季,以3~4月份最多。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呈球杆状,约0.3~1×0.3~0.8m。两端有浓染极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吉耶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人虱肠壁细胞中。普氏立克次氏体含有毒素,感染后可引起明显中毒症状。对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弱,经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如石炭酸、甲醛和硫柳汞即可灭活。紫外线照射数分钟后可失去感染力。在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可在鸡胚卵黄囊中和豚鼠肾、猴肾、鸡胚细胞培养中生长。易感动物有兔和豚鼠。
 临床表现 虱吸病人血后,普氏立克次氏体进入虱肠上皮细胞中繁殖,经5~10天,虱肠上皮细胞破裂,普氏立克次氏体释入肠腔,随虱粪排出体外,由虱叮咬的伤口和瘙痒的皮肤抓痕处侵入人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内皮细胞肿胀破裂后,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立克次氏体血症,立克次氏体死亡后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基本病理特征为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受侵犯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引起出血、坏死。血管病变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斑疹伤寒结节”。上述血管病变发生在皮肤时表现为皮疹;发生在脑膜及脑实质时出现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于心肌则表现为心肌炎。其他器官如肾上腺、肾脏、睾丸、骨骼肌等亦有同样病变。本病潜伏期为5~21日,一般为10~12日。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典型、轻型和复发型三型。
 ①  典型斑疹伤寒。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呈稽留热。伴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有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小腿腓肠肌有明显疼痛及压痛,颜面潮红,球结膜明显充血,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失眠、耳鸣、耳聋,重者可发生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心血管系统症状有脉搏增速及减弱,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心律不规则、血压下降等。重者发生循环衰竭。病期第4~7日,一般于第5日出现皮疹,大小不一,直径为1~4mm。开始为浅红色充血性斑疹及斑丘疹,以后变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由胸、背部开始,逐渐扩散至腋窝、腹部、上下肢而至全身。一般面部、手足心很少出现皮疹,经4~5日后皮疹消退,多数病人有脾脏肿大。发热期为14~18日,以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其他症状并随之减退。
 ②  轻型斑疹伤寒。见于少数散发和接种过疫苗的病人。发病轻,体温一般为39℃左右,发热期在两周以内;全身中毒症状轻,一般无谵妄、耳聋、烦躁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但仍有头痛、全身痛及腓肠肌压痛,皮疹较少,一般分布于胸、腹部皮肤。脾肿大者较少。
 ③  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布里尔-秦瑟二氏病。由于普氏立克次氏体于第 1次发病后隐伏于人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可重新繁殖而引起复发。此型的临床特点为:于第1次发病后数年再发斑疹伤寒,因人体已有免疫力,故病情轻,发热一般在39℃以下,热型不规则,可无皮疹或有少量充血性皮疹;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很轻;病程短,一般为7~11日;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并发症以血栓性静脉炎、支气管肺炎及心肌炎较多见,其他尚有腮腺炎、急性肾炎和中耳炎等。早期治疗者并发症少。
 诊断 依据流行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稽留高热、剧烈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
 ①  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又称魏尔-费利克斯(外斐氏)二氏反应。由于普氏立克次氏体和莫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 oseri) 与变形杆菌OX19株有部分共同抗原,故流行性或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人血清均可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出现阳性反应(效价在1:160以上)。多在病期1周后开始呈阳性。病程中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高者,诊断意义更大。
 ②  立克次氏体凝集反应。效价1:40以上即为阳性,阳性率高。病期第5日约有85%病例出现阳性反应,较魏尔-费利克斯二氏反应阳性出现早。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稍有交叉凝集,但后者效价较低。
 ③  补体结合反应。特异性强,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无交叉反应。阳性效价为1:40以上。病期5~7日可出现阳性反应。抗体可长期存在,持续5~30年,可用于流行学调查。
 ④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普氏立克次氏体作抗原,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体,较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敏感。
 病原体分离的方法是取发病 5日以内病人血接种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组织培养可用鸡胚细胞,分离立克次氏体。在上述特异性诊断方法中,临床常用魏尔-费利克斯二氏反应,因其方法简便易行。
 治疗 特效治疗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服药后一般在24~48小时后退热,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减退。退热后继续服药1~2日。此外须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宜用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酒精擦澡等,不宜应用大量退热剂,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有头痛、烦躁不安等神经症状者,可用镇静止痛药。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 采取以灭虱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应早期发现及治疗病人,进行灭虱处理。灭虱可用敌敌畏(DDVP)、10%DDT、666粉剂等。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宣教,大力开展防虱、灭虱工作。增强人群免疫力可用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疫苗和鼠肺疫苗三种。但灭活疫苗接种后只能减轻病情,不能明显降低发病率。现已有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1次,接种后迅速生效,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但尚未普遍应用。
 参考书目
魏曦主编:《医用立克次体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
                 斯崇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