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1)  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Baluchistan and the Indus Plains
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2)  Neolithic Cultures in Baluchistan and the Indus Plains
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3)  Neolithic and 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North Africa
北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4)  Neolithic and 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West Asia
西亚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5)  the chalcolithic age
铜石并用时代
6)  Indo-Gangetic Plain
印度河-恒河平原
补充资料: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南亚次大陆最早出现的一群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3500~前2400年,早于哈拉帕文化,晚于当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见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域较前代扩大,西起伊朗高原东端,东到印度的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北部和古吉拉特邦。主要遗址有巴基斯坦的基利古尔·穆罕默德、拉纳昆代、梅赫尔格尔等。20世纪初开始,由英、法、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学者发掘和研究。
  
  这一时期的经济以畜牧和农业为基础,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小麦、大麦、豆类、葡萄。个别遗址内发现有犁耕遗迹。由于农业发展,人口增多,聚落扩大,房屋比从前稠密完善,除常用土坯外,间或也用石料砌墙。有的居住区已初具城市规模。例如印度河下游的拉赫曼泰里遗址,面积达22公顷,周围有土坯围墙,一条大街及与之直交的小巷将城内房屋分成若干坊。阿富汗东南部的蒙迪加克建有围墙、碉堡以及宫殿、寺庙式的大型建筑。死者埋在房内居住面下或焚化后置于尸骨瓮中,也有葬在居住区外墓地的。随葬品有陶器、红铜器、饰物。
  
  陶器逐渐转为主要轮制。彩陶分为数种地方类型,往往在黄、红等色的陶衣上施红、黑彩而形成双色或多色彩陶。母题除几何纹变得复杂外,还有动植物纹。约前2700年后,印度河流域彩纹渐趋统一,流行黑、红色带纹。除彩陶外,也有素面粗陶和划纹灰陶。主要器形为碗、杯、盆、罐,有的带圈足或高圈足。陶塑已较普遍,多为女像,也有男像以及公牛等动物形象。工具仍以石叶、磨制石器和骨器为主。红铜器经常出现,器形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铜条,但数量不多。此外,还发现各种质料的串珠、手镯、印章及陶纺轮。
  
  这一时期同中亚等地的文化联系得到加强,制作串珠的天青石和绿松石当系来自中亚。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地区进入初期城市化阶段,有人把大约始于前3000或前2700年的晚期称为哈拉帕文化形成期、前哈拉帕文化或早期印度河文明。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