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荷尔德林,F.
1)  Friedrich Hlderlin (1770~1843)
荷尔德林,F.
2)  Holderlin
荷尔德林
1.
Holderlin s View of Po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nalysis of Present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of China;
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
2.
Poetry and Pondering:the Elucidation of and Hearkening to Existence——Heidegger s Interpret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Holderlin s Poetry;
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3.
On the Re-Enchantment of Nature in Holderlin’s Poems;
荷尔德林诗歌之“自然的复魅”
3)  Friedrich Holderlin
荷尔德林(德)
4)  Holderlin and Poem's Essence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5)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门德尔松,F.
6)  Franois Delsarte (1811~1871)
德尔萨特,F.
补充资料:荷尔德林,F.
      德国诗人。
  
  生平  1770年 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在他出生后的第3年去世,1774年母亲改嫁。荷尔德林先后在登肯多尔夫、毛尔布龙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年进图宾根神学院,曾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卢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朋友。 他最喜爱的作家是卢梭。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激发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曾组织诗社,写诗歌颂人权。
  
  1793年于神学院毕业,他不愿当牧师,经席勒介绍,去瓦尔特斯豪森当家庭教师。1794年去耶拿,曾多次访问席勒,并听费希特的课。次年回到尼尔廷根。
  
  1796年初他到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教师。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发生了爱情。完成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小说和诗中的狄奥提马,就是女主人苏赛特。1798年,与贡塔尔德发生争吵,被迫离开法兰克福,住在附近的洪堡,试图创办期刊《伊杜娜》(日耳曼神话中的青春女神),并创作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
  
  1801年初荷尔德林去瑞士的豪普特维尔,第 3次做家庭教师,不久回到尼尔廷根。在这期间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歌。同年去法国的波尔多,又做家庭教师。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精神失常。他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于1804年出版。同年友人辛克莱接他去洪堡从事图书馆工作。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后期住在木工齐默尔的家里。诗人施瓦普、乌兰德和凯尔纳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诗集。1843年 6月 7日逝世。
  
  创作  《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的一部书信体小说(第1卷1797,第2卷1799)。初稿片断曾在1794年登载于席勒主编的《新塔莉亚》上。小说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许佩里翁是一个希腊青年,生长在18世纪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每当回忆起古代雅典的光荣,他就为祖国被侵略的耻辱而忧伤。他渴望与大自然融合,但感到对倏忽即逝的人们来说,不可能做到与一切生命之源的自然永久结合。他认识了狄奥提马,恢复了信心,并参加1770年反对土耳其的解放战争。在战争中看到士兵的抢劫烧杀行为。狄奥提马又不幸死去。他变得孤独、悲伤。在悼念她时,忽然听到她的声音,使他重又得到宁静。狄奥提马(即苏赛特)体现了荷尔德林对美的理想。小说第 2卷有著名的《许佩里翁的命运歌》和最后第 2封信中对德意志民族的批判。
  
  荷尔德林未完成的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有 3种残稿 (1796~1800),写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恩沛多克勒斯投身埃特纳火山口的传说。恩沛多克勒斯被驱逐出境,他的弟子揭露了祭司们的罪恶。市民召他回来,要把王冠献给他。他拒不接受,要投身火山口,以说明只有毁弃旧事物,才能使新事物诞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民族和人类重生。第2、第3稿残存无几,或虽有提纲,未曾写出。第 3稿的构思变动很大,作者放弃了恩沛多克勒斯个人的悲剧罪责,指出他的自我牺牲是历史矛盾在他身上的体现,并预示着矛盾的解决。这样就使悲剧带上神话色彩。
  
  关于《恩沛多克勒斯之死》的哲学思想,他曾在洪堡时期写过《恩沛多克勒斯的基础》一文。这个时期他还写过一些理论著作。
  
  荷尔德林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的译本获得很高的评价,并且上演。
  
  席勒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主观。19世纪的评论家仍停留在席勒的评价上。20世纪初很多重要的遗稿被发现。同时,时代的剧烈变动使人们对他的诗作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直到现代,他的诗作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还在产生着影响。他的作品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尔德林早期(图宾根时期)的诗受席勒的影响,以有韵的八行诗节为主。这些诗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它们的风格和布局,很象席勒的《欢乐颂》。每一颂歌以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为对象。它们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德国青年的热情以及对卢梭哲学思想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反抗。
  
  他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他后期的小说、悲剧和诗歌的重要主题。
  
  荷尔德林的诗,有古典颂歌体诗(即"哦德体")、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他的颂歌体诗使用两种格律:阿尔凯奥斯诗律和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这两种格律有人比之于音乐的大调与小调之分。阿尔凯奥斯诗律如《致命运女神》; 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如 《海得尔堡》。荷尔德林颂歌体诗中的德语与古典诗律结合成浑然一体,它们兼有形式节奏的完美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荷尔德林1800年后创作的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有着令人神往的美。这些瑰丽的无韵诗篇以诗句的节奏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双行诗句构成的长诗,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如《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诗(荷马史诗格律)《爱琴海群岛》。晚期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称为"祖国赞歌"他曾经以希腊文化为典范,憧憬着古代神与人的交往。后又由怀念日耳曼的过去转向民族的未来。他在诗篇中把基督塑造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后一个伟大形象,预言民族与社会的得救,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因而有人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崇高的交响音乐。"祖国赞歌"。包括《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 《独一无二的一个》、 《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这些诗篇的意义,它们是荷尔德林创作的顶峰。
  
  
   
  
  

参考书目
   Emil Staiger, Hlderlin, Drei Oden (in"Meisterwerke deutscher Sprache"),1943.
   W. Michel, Das Leben Friedrich Hlderlins, Frankfurt a.M.,196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