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瓦格纳,R.
1)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瓦格纳,R.
2)  R.Wagner
R·瓦格纳
1.
As the innovator of German music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appearance of R.
作为19世纪德国音乐的革新者,R·瓦格纳的出现为西方音乐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他不但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传统,而且还寻找了新的表现形式,即音乐戏剧Musikdrama。
3)  Wagner [英]['wæɡnə]  [美]['vɑɡnɚ]
瓦格纳
1.
Aesthetics Reflected in Wagner s Operas;
小议瓦格纳歌剧的美学思想
4)  Wangner Act,Waggon vault
瓦格纳法
5)  wagner beam
瓦格纳梁
6)  Adolph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 (1835~1917)
瓦格纳,A.
补充资料:瓦格纳,R.
      德国音乐家、作家。
  
  生平  1813年 5月22日生于莱比锡。父亲是警察局录事,在他 6个月时去世。继父是演员。他童年时就对音乐和戏剧发生兴趣。中学时代曾翻译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为范本,写了五幕悲剧《劳伊希巴特》。在听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和歌剧《菲德里奥》的演出后,他开始自学作曲,并产生了"集贝多芬与莎士比亚于一身"的思想。这是他后来创造"音乐剧"的思想萌芽。
  
  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和哲学,受到法国七月革命和"青年德意志"派的影响。他参加政治活动,赞成革命,盼望德国统一。他在欧洲各地兴起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下,创作了讴歌波兰独立斗争的《波兰序曲》(1832~1836)和表现对英国民主的向往的序曲《不列颠的统治》(1837)。但后来表明,他的革命目的是在于求得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的野心。这也与"青年德意志"派追求个人幸福的人生哲学相吻合。
  
  莱比锡大学毕业后,瓦格纳曾任乐队指挥助理和指挥,并创作了歌剧《仙女们》(1833)和《爱情的禁令》(1834~1836)。1836年与女演员明娜·普兰纳结婚。1839至1842年在巴黎度过了三年困苦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接受了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他完成了歌剧《黎恩济》(1838~1840)的总谱,创作了《浮士德序曲》(1840)、歌剧《飘泊的荷兰人》(1841)以及《朝拜贝多芬》等短篇小说。他结识了音乐家柏辽兹和李斯特,后者成为他的终生朋友和艺术事业的支持者。
  
  1842年 4月回国。10月,歌剧《黎恩济》演出成功。次年被任命为萨克森皇家乐队长。1843和1845年先后演出《飘泊的荷兰人》和《汤豪泽》(1843~1845)。此后完成了《罗恩格林》(1845~1848)。
  
  瓦格纳参加了1848年革命,赞成"社会主义"。但他主张的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是《共产党宣言》中批评的"真正的社会主义"。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武装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逃往瑞士苏黎世。
  
  他在苏黎世从事歌剧改革的理论探讨,写了《艺术与革命》(1849)、《未来的艺术作品》(1850)和《歌剧与戏剧》(3卷,1851)。1853至1863年,先后在苏黎世、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彼得堡及德国各地举行音乐会,因而闻名于国内外。他的"音乐剧"理论引起了全欧的注意和兴趣。
  
  50年代初,他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1859年完成《特里斯丹和绮瑟》(1865),1867年完成《纽伦堡的工匠歌手》(1868),1874年完成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
  
  1864年5月,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召见瓦格纳,对他的生活和事业给以资助,并在拜罗伊特为他兴建专门剧院,供他定期举行会演之用。瓦格纳踌躇满志,不仅失去了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反而对他们歌功颂德。1864年发表的论文《国家与宗教》为路德维希的统治辩护。1871年普法战争中,他表现为沙文主义者。他为普鲁士军队谱写《皇帝进行曲》,并在文章中煽动对法国人的仇恨。晚年思想上转向神秘主义。1883年 2月13日于威尼斯逝世。
  
  创作  瓦格纳毕生从事歌剧的改革,与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韦伯一脉相承,中心问题是处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他从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部分与器乐部分的内在关系得到启发,要求歌剧中的声乐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为剧情的展开服务,反对旧歌剧中戏剧为了音乐的展开而存在这种颠倒了的关系。因此他把他的歌剧称为"音乐剧",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综合艺术"。这些理论在《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和《歌剧与戏剧》中作了详尽的探讨,在《朝拜贝多芬》中也有生动的叙述。
  
  从艺术风格和技巧来看,他早期(30年代)的歌剧大多有别人的影响,如《仙女们》有韦伯的浪漫主义风格,《爱情的禁令》中可以看出贝利尼的痕迹,《黎恩济》中可听到斯彭蒂尼的声音。在中期(40、50年代)的作品中,如《飘泊的荷兰人》,已表现出与旧浪漫主义的区别,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具有艺术真实感。后期(60、70年代)则已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尼贝龙根的指环》中,处理主导动机的方法有灵活多样的变化;《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则把庄严的清唱剧和民间的幽默结合起来。
  
  
  
   
  
  从思想内容来看,他的歌剧大多含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同时又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如《尼贝龙根的指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飘泊的荷兰人》、《汤豪泽》、《罗恩格林》等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艺术家在社会中得不到理解;《特里斯丹和绮瑟》中矛盾的解决是死亡。瓦格纳晚期的作品普遍反映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其次,他的歌剧表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流露了民族自尊感。但民族自尊感有时转变为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的另一表现是在剧本中体现了德国人民长期以来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而当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德意志实现统一后,瓦格纳所提倡的民族主义便转变为沙文主义。德国法西斯后来利用了瓦格纳作品中的民族主义成分为他们的侵略宣传服务。
  
  瓦格纳的歌剧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在音乐上也常借鉴民歌,但同时又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突出的如《帕尔齐法尔》(1882)。
  
  瓦格纳在文学领域对尼采、托马斯·曼发生过影响。尼采曾认为瓦格纳的创作体现了他关于希腊悲剧中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相结合的理想,后来发现瓦格纳好追求效果,喜欢哗众取宠,便对他进行公开批评。瓦格纳在音乐领域中的影响更大。
  
  

参考书目
   Theodor W.Adorno,Versuch über Wagner,Frankfurt a. M.,1952.
   Hans Mayer, Richard Wagners geistige Entwicklung, in Studien zur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chte, S. 171~212, Berlin, 195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