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iscretion money policy"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3) discretional fiscal policy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1.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counter-cyclical character of discretional fiscal policy are done.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我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进而测算我国结构预算余额,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模型对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周期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6) Discretion
[英][dɪ'skreʃn] [美][dɪ'skrɛʃən]
相机抉择
1.
Automatic Stabilizer vs. Discretion: Weighing and Perfecting on Macro-control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
2.
Doing by rule and discretion is substitutive choice that the Central Bank faces.
按规则行事还是相机抉择是中央银行的两个替代性选择。
3.
By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This paper reveals that discretion policy can enlarge the quantity of the stock issue,and can not influnce the price fluctuation under the investors` rational expection,and then,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the stock issue in currency,and make a suggestion for the withdrawing state-shares.
以股票发行政策为变量建立完全信息博弈模型,通过对该博弈分析,揭示相机抉择的股票发行政策使政府具有扩容的倾向,并在投资者理性预期下,股票发行政策不影响股价波动。
补充资料: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
理论基础 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西方经济理论界基本上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J.M.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原则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在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凯恩斯比较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无限呆藏货币,而不用于投资或消费,即所谓流动性陷阱。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供应的货币量会被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扩大。而财政支出多直接用于投资,由于投资乘数效应,它具有较强的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评价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有的学者甚至还认为,6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滞胀,就是由于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造成的。但是,多数国家仍实行权衡性货币政策,有少数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则主要实行稳定货币增长率的政策。
参考书目
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6。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理论基础 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西方经济理论界基本上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J.M.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原则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在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凯恩斯比较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无限呆藏货币,而不用于投资或消费,即所谓流动性陷阱。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供应的货币量会被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扩大。而财政支出多直接用于投资,由于投资乘数效应,它具有较强的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评价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有的学者甚至还认为,6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滞胀,就是由于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造成的。但是,多数国家仍实行权衡性货币政策,有少数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则主要实行稳定货币增长率的政策。
参考书目
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6。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