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商业
1)  commerc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商业
2)  se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蚕业
3)  metal manufacturing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矿冶业
4)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e
中国古代农业
5)  commerce in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商业
6)  Ancient Chinese
中国古代
1.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itting Posture and the Sitting Instruments;
中国古代“坐”姿与坐具形式的演变
2.
Seeking for Scicntism of Manag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中国古代对管理科学化的追求——从古典数学文献中发掘所得的一个简述
3.
The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is a grand cultural treasure of long history.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个内容浩瀚的文化宝库。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1840年以前各朝代的商业活动。它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表现出它的阶段性和各时期的特点。
  
  商业是由物物交换演进而来,最初的交换发生在氏族部落之间。传说舜"贩于顿丘",交换操于部落首领之手。大约夏代已有商业活动,商代转盛。商亡后,其遗民仍以贸易为业,"商业"一词或源于此。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经营,交易最早是在统治者居住的城邑内,所谓"宫中三市","国中列廛",主要为剥削阶级消费服务。小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还不占重要地位。
  
  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小生产者有"余粟"、"余帛"出售者渐多,商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战国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秦汉建立统一大帝国,商人往来四方,调剂余缺,沟通有无,条件更为有利;部分赋税货币化(人口税),也有促进作用。汉代,在政治中心和交通要道形成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洛阳、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宛(今河南南阳)、邯郸、成都六大都会,并有三十几个商业行业。竹木、铜铁、牛马、裘革、珠玉、犀象等地方特产都赖商业流通。农村开始兴起定期集市。商业由城市逐渐深入农村,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生产破坏,赋税有实物化倾向,商业一度逆转。
  
  
  隋唐时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商业复见发展。中唐以后,开发江南,两税法扩大了货币征收范围,商业更见繁荣。长安、洛阳已有一百多个商业行业。农村墟集、草市日益增多。南方城乡贸易前进的步伐尤快,在五代纷争时期仍继续发展。
  
  宋代中国封建经济达到一个高峰,商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以土特产和奢侈品为主要内容的贩运贸易开始变化,增加了生活用品和手工业品的比重。盐铁以外,粮、丝绸、麻布、茶、瓷器等均?纱笞冢⒂兄诙嘈∩唐烦溆?市场,已有"三百六十行"之称。城市商业的形制大为改观:西周以来的坊市制被打破,临街随处可以设肆为市;出现沿街叫卖的流动商业,有些城市并出现夜市。农村墟集、草市大量增加,有些已有固定性店铺,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市镇的出现开辟了新的一级的地方市场,一些工商业户脱离农业,形成市镇经济。商业除调剂余缺、沟通地区间经济联系外,在联系生产与消费方面的作用增大,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更趋密切,这是商业发展的又一标志。
  
  明清时期,商业又有进一步发展。城市空前繁荣。不少城镇,或因有较发达的手工业,或因有大量商品集散,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如苏州、杭州、汉口等。在大运河沿岸,有十几个商业发达的城市兴起。市镇数目激增,太湖流域尤为突出。农村定期集市缩短集期,不少地方出现谷市、丝市、猪市、药市等专业性市场。古代的驵侩、牙人,唐宋以来的邸店、飞钱等,至此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牙行、货栈、票号、钱庄。唐宋以来的行、团等商人组织,发展为具有一定设备和规模的会馆、公所。这些,都标志着商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古代商业长期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以小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为主要交易内容,从贱买贵卖中获取利润。明清时期,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手工业品增多,商业资本也开始向生产领域渗入。它主要采取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以至包买商等形式;也有部分商人投资开矿和设立手工作坊;前店后厂的商业加工形式更为普遍。也有商人租地经营商业性农业。在此基础上,有些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这些,又标志着古代商业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商人和抑商政策  西周时"工商食官",生利的商业由大贵族以官府名义经营,有极大的垄断性。春秋后期,下级贵族和非贵族出身的自由商人兴起,与新兴地主一起反对旧制度,"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由于封建政权在争夺农民上同大商人有矛盾,农民弃农经商严重影响政府的赋税,在战国中后期产生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汉初行贱商令,但主要还只是从政治上贬低商人。因弛山泽之禁,富商大贾暴兴,"役财骄溢",汉武帝时乃以"算缗"整治大商人,旋即实行盐铁等专卖,以及均输和平准等措施。这对限制商业资本的过分侵夺和保护小农生产有一定的作用。而发展官营商业,限制私营商业,遂成为历代封建政权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这种政策下,商人发生分化。一些富商大贾参与专卖和官营商业,成为特权商人,乃至跻入统治阶级行列,形成官商分利的局面。民间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商业活动,主要由中小商人经营。大商人又多以余利兼并土地,或放债取息;地主也参与商业活动,形成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成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一个特征。明清以来,拥资百万两、千万两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并形成徽商、山陕商、海商、粤商等大商帮。他们很多是经营专卖品和供应皇朝物资起家,与封建政权关系密切。而后期逐渐参与生产的商业资本,则多半是来自没有特权的中小商人。这样,自汉以后,抑商政策实际已弛废;有些限制也主要是防止农民弃农经商,如明初规定农民可穿绸,商人不许穿绸等。明代起,一些开明的政治家和学者,也提出"厚商"、"资商"的主张,以"市者,商贾之事",反对官府参与、干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