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术
1)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术
2)  modelling art i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中国古代建筑造形艺术
3)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ng technologies
造船与航海技术
4)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y
造船航海技术
1.
The advanced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y of Fujian was constantly introduced to Ryukyu via reciprocal diplomatic envoys, the emigrants with "thirty-six family names" from Fujian and their descendants.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的交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福建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通过琉球使团、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中国册封使团等多种渠道源源不断传入琉球,极大促进了琉球海外交通和中介贸易的发展,同时这种交流也促进了福建造船工艺的提高及商品经济的繁荣。
5)  Procedures of the Customs of the PRC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Vessels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Navigation and the Cargo Carried There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国际航行的船舶和所载货物的监管办法
6)  China's ancient warship
中国古代战船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术
      指中国自先秦时期至明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距今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最初出现的是用多根木材或竹材捆绑成的木筏或竹筏,以及用石锛、石斧在一面烧烤后的巨大木材上刳成凹形而制成的独木舟。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舟"字(),即表明它是若干根木材连接而成的木船。以后逐渐出现了较多类型的船舶。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长20米、宽 3米能容七八十人的船了。南方的吴越等国都有专门造船的工场称"船宫"。起初内河航运首先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秦国曾用船队运送粮食接济晋国,史称"泛舟之役"。当时水运的频繁已发展到颁发通行证以加强管理的地步。正式漕运始于秦,以后漕运不断发展,保证了历代首都的粮食供应。其时已不止一次地进行近岸航海甚至向远洋试航。
  
  两汉和三国  汉代已有各种大小楼船,巨型楼船有四层舱室。当时船舶推进工具由桨发展到橹是一大进步。1955年广州汉墓出土陶船模型(见彩图),已具有早期船尾舵,它比西方约早4 个世纪。船尾舵的出现和风帆的长期使用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初步成熟奠定了基础。汉代曾经出现许多海上星占书,它象征着海上活动的频繁。当时船工已能掌握和利用季风的变化规律,汉使已到达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为古代海外贸易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三国时期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海船已逐步采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多帆交错布置以提高风帆效率。同时帆多风压中心低,又能获得较大的稳定性。公元 230年东吴孙权命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航海到台湾。当时航海已颇具规模,北起辽东、朝鲜,南到东南亚各国,海上贸易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宋  唐宋时期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时陆续出现一些模仿海鸟与海鱼的新型海船,如模仿海鸟的海鹘船以及模仿海鱼的海??船(亦称海鳅船)等,其时船壳已用多重板结构,表明人们对海上航行技术的不断努力。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出现更加保证了海上航行的安全。中国的水密隔舱技术比西方早10个世纪,它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即使有一舱两舱破损进水,全船也不至于沉没。唐代阎立德作浮海大航,其时最大海船长达62.2米,乘六七百人,载货万斛。7世纪中国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而闻名于世。8至9世纪中,中国大海船更为许多亚洲国家人民所乐于乘坐。唐代开辟了三天到日本的直达快速航线,南方航线也已越过印度洋,逐步到达阿拉伯(大食)。从唐代开始,建立了广州、扬州、明州等大海港,据称广州有外商10万人,扬州外商也在万人以上。同时也不断改进内河运输,出现了载万石的内河船。刘晏在扬州的扬子津创建了10个造船场,开展了大规模的造船事业。又创行分段运输法,改进航运事业。
  
  在1044年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指南针,随后应用于航海,比西方早两个世纪。船尾舵、风帆和指南针是远洋航行的三大必要条件,都是中国船舶技术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是古代航海技术成熟的标志。宋代的天文航海与地文航海技术以及测深与航程计算技术等均已相当成熟。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海外贸易愈益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都成为世界有名的海港。南宋的海外贸易收入即市舶司的收入甚至占政府岁收的1/5,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的内河航运也十分发达。1270年一年中曾造船5000余艘。车船又是古代效率最高的人力推进船舶,宋代的车船在百年中曾形成发展高潮。
  
  元、明、清  元代的海外贸易继承了宋代的规模并继续发展,航海西线已达到埃及以至东非各港口,东线达到爪哇、菲律宾、婆罗洲等地。国内海运曾盛极一时。朱清、张瑄利用指南针开辟了海运新航钱,自长江口到海河口的海上航行由几十天减到15天甚至10天。最盛时,用沙船将粮食北运,达到一年350万石以上。由于海运的需要,在30年中沙船从130吨发展成为1200吨的巨型海船。元代的内河航运十分繁忙,每年溯长江而上的船舶估计达20万艘。
  
  明代郑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1405~1431),历访北印度洋沿岸30余国。他的包括五六十艘宝船在内的船队有大小船舶一百几十艘以至 200余艘,乘员多达27500余人。宝船大者长44丈(约137米),舵杆长11米,张12帆。明、清两代除有时禁海外,海上贸易有所发展。17世纪前后,民间每年出海贸易多至千余船。当时已有不少船舶在海外出售。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出口船舶很多,日本的大海船多买自中国。闽广两省华侨船工有不少在泰国等地造船。18世纪,加里曼丹的华侨以最低价格和最快速度造帆船。在17~19世纪之间,东南亚航行的帆船大多是中国船。一直到19世纪中"耆英"号帆船(清初创造的三不象船型)仅用21天时间就能横渡大西洋,到达伦敦,航速高于当时的国际定期邮船。
  
  
  民族风格的船舶设计  中国船工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创造了一整套具有民族风格的船舶设计方法,能造出适应各种不同自然环境和具有不同性能的优良船舶。到明清时期各种船型已达千种以上,仅海洋渔船即有三四百种。明清的航海木帆船基本上可分为沙船、鸟船、福船、广船四大类型。其中沙船是北方航海木帆船的代表,平底,方头方艄,多桅多帆,能逆风航行。福船是南方航海木帆船的代表,尖底,尖头方尾或圆尾,宜于深海航行。中国船工还善于将几种船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船型。如宋代浙江的多桨船,清代福建的三不象船都是综合性的新船型。它们代表了自唐宋以迄明清一千多年来中国船工为增进船舶航行性能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船舶的快航性、抗沉性、适航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对于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运费低廉,它承担着国内很大一部分的物资交流。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瓷器和丝绸,经由海路输往国外的数量很大,范围也很广。因此国内外学者往往称中国对外交通的海上通道为"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等发明和丝织技术、制瓷技术等也多由海路先后西传;在发展外贸的同时也交流了文化技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