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ul Anthony Samuelson (1915~ )
萨缪尔森,P.
2) Samuelson
萨缪尔森
1.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muelson-Jones Specific Factors Model;
正确解读萨缪尔森-琼斯的特定要素贸易理论
2.
Study and Inspiration on Samuelson s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与启示
3.
The dispute between Samuelson and freedman over the economic methodology started with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hypotheticodeductive model is true or not.
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争论是以假说演绎模型的真伪为起点而展开的。
3) samuelsonian publicness
萨缪尔森公共性
4) Samuelson Rule
萨缪尔森规则
5)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
1.
A Positive Test of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Some Evidences from Asia;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实证检验——来自亚洲的证据
2.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connects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output labor ratio, and connects the relative price of the nontraded products and the traded products.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将两国实际汇率和劳动生产力之差有机联系起来,将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与实际汇率有机联系起来,并预言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往往伴随实际汇率升值。
6)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1.
The result shows that RMB real exchange rate haven’t appreciated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and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haven’t appeared in China.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不成立。
2.
Among the studies about real exchange transition trend during a country’s high growth period,“Balassa-Samuelson effect”is the most influent theor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factor.
在对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实际汇率变动态势的研究中,从劳动生产率因素出发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3.
On the other side,China economic growth promotes the revaluation of real exchange rate of RMB,which is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结果表明,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促进了FDI流入;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证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
补充资料:萨缪尔森,P.
美国经济学家。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以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以及许多公私机关的顾问,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初步分析》(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等,并写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39)、《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论:代替性的生产函数》(1962)、《分析经济学中的最大原理》(1971)等大量的文章,还出版了《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966~1983)。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提出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加以发展。
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 萨缪尔森把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后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该理论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年中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有正统地位。目前,它的统治地位正在处于动摇之中,但尚没有出现能全盘代替它的其他理论体系。(见新古典综合派)
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萨缪尔森在西方某些经济学理论上的发展,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有:
动态经济学 萨缪尔森在1947年宣称:以往的西方经济理论几乎全都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均衡和均衡的稳定状态。所谓均衡问题便是指在既定参数值的条件下寻求变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也因之而变动,即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参数值的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
动态经济学研究变数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时所经过的途径,但除此以外,萨缪尔森认为,动态研究还可以说明,变数是否有可能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如果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越来越趋于非均衡状态,那末,这种均衡便是不稳定的均衡;否则,便是稳定的均衡。这就是说,动态经济分析也可以找到稳定均衡的条件。
显示偏好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早期人物,如马歇尔、L.瓦尔拉斯等,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如1、2、3、4等衡量的,因此他们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为了避免衡量效用的困难,以后的西方学者,如V.帕累托、J.R.希克斯(1904~ )等,则用效用序数来代替基数论。然而,序数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要求消费者能判别任何一组配合的产品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何一组其他配合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这一假设条件似乎过于严峻,为了弥补序数论的这一缺陷,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论。
如果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大于另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而消费者又愿意购买前者,即较高价格的配合时,此时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就是前者。关于显示偏好,萨缪尔森的假设条件至少有两个:①消费者不能认为 A的显示偏好大于 B而同时又认为B的显示偏好大于A。②在一定的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消费者只选择一组配合的商品。根据这两个假设条件,萨缪尔森得到了大致与序数论相同的结果。这样,能使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被置于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需要消费者能判别不同配合的商品的效用高低这一假设。一部分西方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序数论的无差异曲线也可以被当作为根据统计资料而得到的结果。
生产要素价格等同论 在国际贸易理论上,随着边际效用论的发展,由于D.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把劳动当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该学说被赫克谢尔-奥林的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理论所代替。该理论认为,贸易国应该出口大量使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在这个理论之上萨缪尔森证明,随着贸易的开展,贸易国的生产要素报酬如工资、利息等将趋于相等。
除了上述以外,萨缪尔森还在福利经济学、公共物品分析、资本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他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在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应用,萨缪尔森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他的《经济学》一书已重版12次并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其销售量已达数百万本,成为迄今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他与其他二人合写的《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都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的巨著。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他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把它推向前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使西方经济学仅仅注重形式和分析技术上的精美,而与此同时,却使它的内容越来越与现实相脱离。
参考书目
G.R.Feiwel, ed., Samuelson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Kluwer Nijhoff,Boston,1982.
E.C.Brown and R.M.Solow, ed., Paul Samuelson and Modern Economic Theory,McGraw-Hill Book Co., )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提出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加以发展。
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 萨缪尔森把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后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该理论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年中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有正统地位。目前,它的统治地位正在处于动摇之中,但尚没有出现能全盘代替它的其他理论体系。(见新古典综合派)
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萨缪尔森在西方某些经济学理论上的发展,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有:
动态经济学 萨缪尔森在1947年宣称:以往的西方经济理论几乎全都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均衡和均衡的稳定状态。所谓均衡问题便是指在既定参数值的条件下寻求变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也因之而变动,即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参数值的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
动态经济学研究变数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时所经过的途径,但除此以外,萨缪尔森认为,动态研究还可以说明,变数是否有可能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如果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越来越趋于非均衡状态,那末,这种均衡便是不稳定的均衡;否则,便是稳定的均衡。这就是说,动态经济分析也可以找到稳定均衡的条件。
显示偏好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早期人物,如马歇尔、L.瓦尔拉斯等,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如1、2、3、4等衡量的,因此他们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为了避免衡量效用的困难,以后的西方学者,如V.帕累托、J.R.希克斯(1904~ )等,则用效用序数来代替基数论。然而,序数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要求消费者能判别任何一组配合的产品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何一组其他配合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这一假设条件似乎过于严峻,为了弥补序数论的这一缺陷,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论。
如果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大于另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而消费者又愿意购买前者,即较高价格的配合时,此时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就是前者。关于显示偏好,萨缪尔森的假设条件至少有两个:①消费者不能认为 A的显示偏好大于 B而同时又认为B的显示偏好大于A。②在一定的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消费者只选择一组配合的商品。根据这两个假设条件,萨缪尔森得到了大致与序数论相同的结果。这样,能使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被置于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需要消费者能判别不同配合的商品的效用高低这一假设。一部分西方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序数论的无差异曲线也可以被当作为根据统计资料而得到的结果。
生产要素价格等同论 在国际贸易理论上,随着边际效用论的发展,由于D.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把劳动当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该学说被赫克谢尔-奥林的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理论所代替。该理论认为,贸易国应该出口大量使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在这个理论之上萨缪尔森证明,随着贸易的开展,贸易国的生产要素报酬如工资、利息等将趋于相等。
除了上述以外,萨缪尔森还在福利经济学、公共物品分析、资本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他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在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应用,萨缪尔森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他的《经济学》一书已重版12次并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其销售量已达数百万本,成为迄今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他与其他二人合写的《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都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的巨著。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他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把它推向前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使西方经济学仅仅注重形式和分析技术上的精美,而与此同时,却使它的内容越来越与现实相脱离。
参考书目
G.R.Feiwel, ed., Samuelson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Kluwer Nijhoff,Boston,1982.
E.C.Brown and R.M.Solow, ed., Paul Samuelson and Modern Economic Theory,McGraw-Hill Book Co.,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