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比勒,K.
1)  Karl Bühler (1879~1963)
比勒,K.
2)  Karl Vossler (1872~1949)
浮士勒,K.
3)  Karl Ziegler (1898~1973)
齐格勒,K.
4)  Bühler
比勒
1.
Karl Bühler s principles of language research;
卡尔·比勒的语言研究原则
5)  Kthe Kollwitz (1867~1945)
珂勒惠支,K.
6)  Karl Gjellerup (1857~1919)
吉勒鲁普,K.
补充资料:比勒,K.
      德国心理学家。1879年 5月27日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梅克斯海姆,1963年10月24日卒于美国洛杉矶。1903年在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7年在O.屈尔佩领导下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开始主要研究知觉。他把知觉看作是感觉的复合体,表现为形的关系。还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是本能,指出这个基本概念与生物学的关系。写出了《形状知觉》(1913)、《儿童精神的发展》(1918)和《心理学手册》(1922) 3本名著。在理论上建立了心理结构中的本能、冲动和智力的三阶段说。他的《心理学危机》(1927)、《表达的理论》(1933)和《语言的理论》(1934)等著作也都能发人深思。
  
  在符兹堡学派里,比勒以思考研究(1907)著称。实验是:主试提出若干须经思考方能解答的简单问题(时间为5~20秒),然后询问并记录被试得到答案的步骤。结果与H.J.瓦特所得的结果相同。比勒更明确地提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维元素。他还分析研究了识态和意识性等问题(识态和意识性均为非意象或感觉的模糊而不易捉摸的意识的内容),当时被符兹堡学派的成员誉为一种新的发现。可以说比勒对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学说的形成作过较大的贡献。在这方面,他写出了《思维过程心理学的事实和问题》(1907~1908)的论文数篇,均发表在《心理学文献》杂志中。他于1923年到维也纳大学担任教授。继续研究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1932年在美国提出了有关思维和一般符号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对美国今天的社会心理学的语言表达理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