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selmus (约1033~1109)
安瑟尔谟
2) Nemor River
讷谟尔河
3) Hume-Rothery rule
休谟-罗瑟里定则
4) Iser
[英]['fɜ:təlaɪzə(r)] [美]['fɝtḷ'aɪzɚ]
伊瑟尔
1.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of Wolfang Iser;
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
2.
On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Iser s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试论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
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uthor’s original narrating perspective by employing Wolfgang Iser’s theor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texts and readers and discusses th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of blank to readers, and holds that it becaus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make the various "uncertainties" of William Faulkner’s "That Evening Sun".
伊瑟尔有关文学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探讨了作品中的空白对读者的启示意义,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揭示了"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形成个人见解和探寻小说深层主题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5) Wolfgang Iser
伊瑟尔
1.
On Wolfgang Iser s " Implied Reader";
论伊瑟尔的“暗隐的读者”
2.
Wolfgang Iser argues that literary fictionality always is linked to the human dispositions and is of anthropological value because it can create the world of possibility which is not able to be represen.
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意味,就因为它通过表演和游戏把那种不可表现的可能性世界创造出来了,它的人类学价值就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自我的扩展上。
6) Jacob·Mincer
明瑟尔
1.
Jacob·Mincer have made a lot of special studies,in aspect of human capital,supply of female s labor,and diffe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earnings in all his life.
明瑟尔一生当中对人力资本理论、妇女劳动力供给行为理论和工资差别及转换理论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补充资料:安瑟尔谟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的奥斯塔城一贵族家庭。少年时在法国毕尔冈底就学。后加入本笃会柏克隐修院,不久升任副院长及院长,1093年被任命为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曾因拥护教皇权益与英王发生争执,并为争夺主教任命权两次被迫出走。1107年教皇与英王达成协议,安瑟尔谟遂被召回英国继任大主教。他的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独白》、《宣讲》(或译《论证》)、《论道成肉身》、《神何以化为人》、《关于真理的对话》、《论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的协调》等。
安瑟尔谟力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强调必须从信仰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即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正统教义。他同A.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须以信仰为根据。同时他也提出: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于玩忽。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在《独白》中,他运用因果律,从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个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在《宣讲》中他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论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而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这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现实中。这个论证遭到当时法国马尔穆节隐修院修士高尼罗的驳斥。高尼罗在他所著的《为愚人辩》中指出,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安瑟尔谟所证明的最伟大的存在不过是"海上仙岛"。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后来得到R.笛卡尔、G.W.莱布尼茨、G.W.F.黑格尔等的肯定和修改,但被托马斯·阿奎那、J.洛克、I.康德等所摈弃。安瑟尔谟在早期著作《论信仰》中曾力斥罗瑟林的唯名论,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之外的客观实在,一般高于个别,而越是一般的东西就越有实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此最实在。安瑟尔谟根据这一哲学理论,提出教权高于王权的政治主张,为罗马教会的世界统治进行辩护。
安瑟尔谟力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强调必须从信仰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即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正统教义。他同A.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须以信仰为根据。同时他也提出: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于玩忽。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在《独白》中,他运用因果律,从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个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在《宣讲》中他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论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而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这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现实中。这个论证遭到当时法国马尔穆节隐修院修士高尼罗的驳斥。高尼罗在他所著的《为愚人辩》中指出,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安瑟尔谟所证明的最伟大的存在不过是"海上仙岛"。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后来得到R.笛卡尔、G.W.莱布尼茨、G.W.F.黑格尔等的肯定和修改,但被托马斯·阿奎那、J.洛克、I.康德等所摈弃。安瑟尔谟在早期著作《论信仰》中曾力斥罗瑟林的唯名论,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之外的客观实在,一般高于个别,而越是一般的东西就越有实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此最实在。安瑟尔谟根据这一哲学理论,提出教权高于王权的政治主张,为罗马教会的世界统治进行辩护。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