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越南战后抗法战争
1)  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 post World War Ⅱ
越南战后抗法战争
2)  Vietnam War
越南战争
1.
Analysis on Australia s Involvement in Vietnam War in Menzies s Government Period;
澳大利亚孟席斯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原因分析
2.
On the Impact of Vietnam War on American Economy;
论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3)  the Vietnam War
越南战争
1.
Sino-North Vietnam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Vietnam War(1968-1972);
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
2.
Dispatches written by Michael Herr is one of the definitive works 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he Vietnam War.
该作品通过将"虚假"和"真实"进行强烈比照,书写了一个全面真实的越南战争,特别是参战美国士兵言行和思想的真实性。
3.
From the mid-1960s to the early of the 1970s,the Vietnam War caused a spectacular peaceful antiwar movement in America with the students,women and the religious people as the main force.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越战争所引发的以学生、妇女、宗教界人士为主的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运动,由最初局部微弱的抗议,逐渐发展到混乱无序失控的局面,最后终于走上正轨,到达高潮,成功促使了越南战争的提前结束,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昭示了和平反战运动的强大力量。
4)  Vietnamese war
越南战争
1.
The detailed factors, including the US declaring Vietnamese war and its afterwards being repulsed, Vietnamese new government’s fault on national policy and external policy, the Vietnamese government’s seeking profit to implement the “refugee trade” and so on, are all pushing the mobility of refugees.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及其后来的败退,越南新政府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上的失误及越南当局为牟利而参与实质上的“难民贸易”活动等,成为难民流动的推力因素;而香港宽容的难民政策、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西方媒体的信息诱导等因素,成为吸引难民外流的拉力因素。
2.
Both two powers U S and USSR were involved in the Vietnamese Wa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美苏两强一个台前,一个幕后都卷入了越南战争。
3.
The problems are such as follows, the “game of figures" that results from the cranky extension of scale, the embarrassment of being forced out of the host countrie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Vietnamese War.
然而,在和平队发展壮大的同时,其内部存在的及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盲目扩大规模导致的“数字游戏”、被东道国驱逐的尴尬以及越南战争对和平队的影响。
5)  The Aid Vietnam Resist France Strategy
援越抗法战争
6)  post-anti-Japanese War
抗日战争后
补充资料:越南战后抗法战争
      1945~1954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宣布独立。在英国的支持和协助下,法国于1945年 9月23日进攻西贡。越南人民奋起反击,南部抗战爆发。法国占领西贡之后,把战火扩大到整个南部和南中部。1946年,越南与法国举行多次谈判,并签订协定,以求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然而法国早已计划对越南进行全面的武装侵略,所以不断地对北方进行挑衅。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起来抵抗,1946年12月19日爆发了全国抗战。(见彩图)
  
  防御阶段  抗战初期,法国凭着现代化装备,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占领城市和控制重要交通线。越南动员全国进行人民战争,采取持久战战略,建立抗战根据地,建设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以游击战为主,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1947年10月法军大举进攻主要抗战根据地──越北根据地。起初法军掌握主动权,但越南人民军很快转入反攻,把法军赶出越北根据地。越北大捷使越南的抗战从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  越北战役失败后,法国改变战略,重新部署力量,从南部调动军队到北部,放弃高原据点,固守平原及沿海城市,成立保大傀儡政权,把印度支那战争国际化,以便争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美国插手越南战争,给法国以军援,派舰队到西贡示威。越南方面则巩固革命政权,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着重促进粮食生产和武器生产,以解决前线的急需。并开始与中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冬天,在中国将领陈赓的协助下,越南军民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扫清边界敌军,辽阔的中国领土成为越南的大后方。边界战役的胜利是越南抗法战争的转折点。1952年初取得和平战役的胜利。1952年冬天又取得西北战役大捷,越南军民在主战场的一系列胜利,结束了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
  
  反攻阶段 1953年8月纳瓦尔将军任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他妄图在8个月内挽救危局。同年10月18日,纳瓦尔发动"海鸥战役",向宁平西南进攻失败。11月法军占领奠边府,投入大量的兵力、装备,使之成为强大的集团据点,以此作为骚扰人民军的后方基地。此时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战场上,法军不断失利,奠边府成为孤立据点。越南在以韦国清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帮助下,发动奠边府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军连续向奠边府发动了 3次大规模进攻。5月7日胡志明主席交给越南人民军的"决战决胜"军旗插在奠边府法军指挥所顶上。法军指挥官及其参谋部成员全体投降,越南人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共歼敌16000余名,缴获武器、装备、军用品成万吨。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在同年7月20日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后法军从越南北方撤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