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965)
丘吉尔,W.L.S.
2) Winston Churchill
丘吉尔
1.
Rhetoric Mastery of Winston Churchill′s Public Speech;
丘吉尔演说的修辞艺术分析——以“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讲话”为例
2.
Winston Churchill s 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研究相关历史的重要史料,从该回忆录的第一卷来看,其具有回忆录在史料方面通常具备的特点、价值和缺陷。
3) Churchill
[英]['tʃə:tʃil] [美]['tʃɝtʃɪl]
丘吉尔
1.
On Churchill s Recollectio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试论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2.
A Study of Churchill s Grand Strategy Thoughts: The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Reining Violence and Passion;
丘吉尔大战略思想研究:驾驭暴力与激情的战略/政治领导艺术
3.
The Assist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against Germany and Churchill's Realistic Diplomacy
援苏抗德与丘吉尔的现实主义外交
4) Churchill River
丘吉尔河
5) Churchill's speeches
丘吉尔演讲
6) Churchill Falls
丘吉尔瀑布
补充资料:丘吉尔,W.L.S.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 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丘吉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 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 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丘吉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 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