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ancient periodical press
中国古代报纸
3) China modern newspapers
中国现代报纸
1.
Academic ambience,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literature supplement of China modern newspapers.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
4) Paper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纸与中国古代文明
5) Ancient Chinese
中国古代
1.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itting Posture and the Sitting Instruments;
中国古代“坐”姿与坐具形式的演变
2.
Seeking for Scicntism of Manag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中国古代对管理科学化的追求——从古典数学文献中发掘所得的一个简述
3.
The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is a grand cultural treasure of long history.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个内容浩瀚的文化宝库。
6) Chinese Ancient
中国古代
1.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ancient management thought;
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关系
2.
As an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history, Chinese ancient legends cover some specific views of Chinese ancient technology value and function.
作为对历史过程的一个解释系统,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着对中国古代技术价值和功能的特定理解。
3.
Chinese ancient concept of harmony takes"gradation and difference","pure mind with few desires"and"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as its basic spirit.
中国古代和谐理念以"等差有别"、"清心寡欲"、"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以君主为中心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和谐。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封建社会出版的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出现于 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差别。
唐代的官报 中国第 1份官报问世,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见敦煌进奏院状 )。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的 "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 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 (《经纬集》卷三 )等。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宋代的邸报 从宋代起,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中都引有宋人对邸报发行情况的论述。苏东坡的 "坐观邸报谈迂叟, 闲说滁山忆醉翁"(《东坡集》),曾以"邸报"一词入诗。邸报又称邸抄、朝报、报状或除目,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当时常驻首都的进奏官约120~150人,受上都进奏院管辖。他们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 5日、每10日或1月发报1次。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 称"判报"。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宋代政府十分注意对邸报传发工作的控制。宋哲宗(1086 ~1101在位)时,规定邸报的内容限于 "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 (《宋会要辑稿》刑二上)。宋徽宗(1101~1126在位 )时规定:"敕黄门下臣僚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门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以违制论" (《宋会要辑稿》刑二上 )。宋孝宗(1163~1190在位)时规定:有关"军机"及"边机"一类的文字,一律"不录送"门下省,以免在邸报上泄漏(《宋史·孝宗本纪》)。早在宋真宗咸平二年 (999)就规定了由枢密院事先审查样报,通过" 定本",然后方准传发的" 定本"制度。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宋代的邸报大部分是抄写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 镂版"的方式印发。
宋代的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首都汴梁 (开封)和临安(杭州 )发行,刊期不定。小报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泛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使"新闻"这一名词开始和报纸联系了起来。小报的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 使臣、 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材料来源于在宫廷内部和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通报新闻的"内探"、"省探"和"衙探"。其内容主要是政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官报不准备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项。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大部分为手写 ,一小部分雕版印刷。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宋以后,各代也出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时人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同样受到查禁。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发布制度和宋代大致相同。元代设通政院,明、清两代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凡皇帝和内阁同意发布的文件和朝政消息,都由他们向地方传报。除通称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朝报、京报等别称。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崇祯(1628~1644在位)时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因在邸报上泄漏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乞和的消息,被处死。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明、清两代的报房《京报》 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报房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从《京报》开始印有报头。《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钞或邸报。《京报》开始是抄写的, 逐渐改为活版印刷。 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 明代对官文报发布工作控制很严, 报房的抄传活动受到限制。《 京报 》的内容和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只偶尔刊登办报人自己采写的社会新闻。清王朝入关后,《京报》继续出版,仅北京一地的报房,就有聚兴、聚升、聚恒、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信义等10余家。所发行的《京报》,用土纸和胶泥活字或木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一小册,总发行数达万余份。因多用黄纸封面,有红色套印的"京报"二字作报头,通称黄皮京报。其内容以记录皇帝起居和大臣陛见情况的宫门钞和常程文书为主,类似官方邸报。清代《京报》的内容,曾为中国近代报刊广泛选载。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京报》陆续停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遂告结束。
参考书目
方汉奇:《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79。
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1983。
唐代的官报 中国第 1份官报问世,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见敦煌进奏院状 )。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的 "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 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 (《经纬集》卷三 )等。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宋代的邸报 从宋代起,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中都引有宋人对邸报发行情况的论述。苏东坡的 "坐观邸报谈迂叟, 闲说滁山忆醉翁"(《东坡集》),曾以"邸报"一词入诗。邸报又称邸抄、朝报、报状或除目,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当时常驻首都的进奏官约120~150人,受上都进奏院管辖。他们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 5日、每10日或1月发报1次。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 称"判报"。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宋代政府十分注意对邸报传发工作的控制。宋哲宗(1086 ~1101在位)时,规定邸报的内容限于 "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 (《宋会要辑稿》刑二上)。宋徽宗(1101~1126在位 )时规定:"敕黄门下臣僚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门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以违制论" (《宋会要辑稿》刑二上 )。宋孝宗(1163~1190在位)时规定:有关"军机"及"边机"一类的文字,一律"不录送"门下省,以免在邸报上泄漏(《宋史·孝宗本纪》)。早在宋真宗咸平二年 (999)就规定了由枢密院事先审查样报,通过" 定本",然后方准传发的" 定本"制度。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宋代的邸报大部分是抄写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 镂版"的方式印发。
宋代的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首都汴梁 (开封)和临安(杭州 )发行,刊期不定。小报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泛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使"新闻"这一名词开始和报纸联系了起来。小报的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 使臣、 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材料来源于在宫廷内部和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通报新闻的"内探"、"省探"和"衙探"。其内容主要是政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官报不准备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项。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大部分为手写 ,一小部分雕版印刷。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宋以后,各代也出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时人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同样受到查禁。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发布制度和宋代大致相同。元代设通政院,明、清两代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凡皇帝和内阁同意发布的文件和朝政消息,都由他们向地方传报。除通称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朝报、京报等别称。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崇祯(1628~1644在位)时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因在邸报上泄漏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乞和的消息,被处死。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明、清两代的报房《京报》 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报房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从《京报》开始印有报头。《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钞或邸报。《京报》开始是抄写的, 逐渐改为活版印刷。 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 明代对官文报发布工作控制很严, 报房的抄传活动受到限制。《 京报 》的内容和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只偶尔刊登办报人自己采写的社会新闻。清王朝入关后,《京报》继续出版,仅北京一地的报房,就有聚兴、聚升、聚恒、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信义等10余家。所发行的《京报》,用土纸和胶泥活字或木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一小册,总发行数达万余份。因多用黄纸封面,有红色套印的"京报"二字作报头,通称黄皮京报。其内容以记录皇帝起居和大臣陛见情况的宫门钞和常程文书为主,类似官方邸报。清代《京报》的内容,曾为中国近代报刊广泛选载。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京报》陆续停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遂告结束。
参考书目
方汉奇:《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79。
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