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
费希特,J.G.
2) Fichte
[英]['fiktə] [美]['fɪktə, 'fɪū-]
费希特
1.
What Is the Vocation of Scholars——A Study of Fichte s On the Vocation of Scholars;
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研读
2.
I can not walk out——Enlightenment of Lost of Descartes and Fichte s Philosophy;
走不出的“我”——笛卡尔与费希特哲学迷失的启示
3.
Fichte s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Human Theory;
费希特论大学师生关系的人学基础
3) Fethiye
费特希耶
5) Fee Wish's knowledge Study
浅谈费希特知识学
补充资料:费希特,J.G.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1762年5月19日。家贫,得人资助先后入舒尔普福塔学校、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1792年发表第一部哲学著作《一切天启的批判》。1793年发表《向欧洲君主们索回至今被压制的思想自由》。1794年应聘为耶拿大学教授。1799年去职赴柏林,专门从事著述和学术演讲。1805年去埃朗根大学作短期讲学。1807年回到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作《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大学建成,他当选为首届校长。1814年1月27日病逝。
费希特曾经历法国拿破仑对德国的侵略战争和德国自由战争。他认为要挽救德意志民族濒于危亡,必须革新教育,应以道德培养为主,并实施国民教育。
关于道德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应以培养坚强品性为宗旨,因为"道德是人类全体的天性"。培养道德,乃是顺乎天性使人达到完整的人格(个性)。完整人格,从内容说,要有纯洁的意志和明晰的理智,从形式说,是能勇于实践的活生生的人。他认为"新教育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类本性有着对于'善'的纯洁快感"。他认为明晰的理智不在能增添知识,而在发展认识能力,这也要靠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被动的学习,只获得死知识,反而麻痹甚至扼杀认识能力。在费希特看来,智育也是为了德育。他说"新教育并非不培养学生的认识力,而是视之为教育事业的第一入手。但认识力的发展不是教育的第一义的独立的目的,只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手段而己"。道德是种社会行为,他主张需有社会团体作为其培养的条件。学校也是共同生活的团体,应共同制定规约,违者必罚。但这种消极的罚恶,无碍于养善。还要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为集体效劳,有善亦可不赏。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现实社会而不同流合污。按照费希特的认识,学生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一员,而且通过明晰理智还会逐步体会到自己也是超经验世界的一个环节,从而滋长宗教心。"明知收获无望而犹不惜胼手胝足以事耕耘播种"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宗教心的表现。他说"真正宗教心的养成是新教育的最后事实"。
关于国民教育,这是费希特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包含下列一些要点:①不分贫富贵贱,普及于全体居民,以形成德意志民族合为一体的"祖国爱"。②由国家接替家庭和教会兴办学校。可缩减常备军和司法警政机构,节缩开支,用来办学,因国民教育完成后,全体国民都将是精兵良民。③强制入学,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④必须离家住校,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并且不得中途辍学。⑤男女同校,只须适当照顾两性差异,因学校与社会近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⑥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发展主动学习能力,过去所重视的读写教学宁可放在后期。⑦体力训练须以生理发育为顺序。⑧学生应在课余从事劳动,养成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补助家庭生计,解决为谋生而中途离校的问题。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优良品德,以身示范。开办师资训练所。⑩"学者"的高等教育必须与国民教育相衔接,不得例外。实行单轨的学制。
费希特的教育思想受J.-J.卢梭、I.康德、J.H.裴斯泰洛齐的影响很大,却又自具特点。他重视学生身心发展,但反对卢梭以人类文明进步为道德败坏根源的观点,坚持教育目的不在使人返回自然状态而在促进人类文明,提高道德。他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认为唯一的实在是"自我"。因此,他又赞同康德的个人道德修养的主张,宣扬民族至上,主张要在社会团体中有计划地养成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他钦佩裴斯泰洛齐"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主张把贫民教育改造成为国民教育。费希特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他唯心主义哲学的必然结果。他在教育论述中鼓吹的德意志民族原始优越性,曾被德国纳粹分子所利用。
费希特曾经历法国拿破仑对德国的侵略战争和德国自由战争。他认为要挽救德意志民族濒于危亡,必须革新教育,应以道德培养为主,并实施国民教育。
关于道德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应以培养坚强品性为宗旨,因为"道德是人类全体的天性"。培养道德,乃是顺乎天性使人达到完整的人格(个性)。完整人格,从内容说,要有纯洁的意志和明晰的理智,从形式说,是能勇于实践的活生生的人。他认为"新教育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类本性有着对于'善'的纯洁快感"。他认为明晰的理智不在能增添知识,而在发展认识能力,这也要靠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被动的学习,只获得死知识,反而麻痹甚至扼杀认识能力。在费希特看来,智育也是为了德育。他说"新教育并非不培养学生的认识力,而是视之为教育事业的第一入手。但认识力的发展不是教育的第一义的独立的目的,只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手段而己"。道德是种社会行为,他主张需有社会团体作为其培养的条件。学校也是共同生活的团体,应共同制定规约,违者必罚。但这种消极的罚恶,无碍于养善。还要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为集体效劳,有善亦可不赏。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现实社会而不同流合污。按照费希特的认识,学生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一员,而且通过明晰理智还会逐步体会到自己也是超经验世界的一个环节,从而滋长宗教心。"明知收获无望而犹不惜胼手胝足以事耕耘播种"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宗教心的表现。他说"真正宗教心的养成是新教育的最后事实"。
关于国民教育,这是费希特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包含下列一些要点:①不分贫富贵贱,普及于全体居民,以形成德意志民族合为一体的"祖国爱"。②由国家接替家庭和教会兴办学校。可缩减常备军和司法警政机构,节缩开支,用来办学,因国民教育完成后,全体国民都将是精兵良民。③强制入学,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④必须离家住校,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并且不得中途辍学。⑤男女同校,只须适当照顾两性差异,因学校与社会近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⑥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发展主动学习能力,过去所重视的读写教学宁可放在后期。⑦体力训练须以生理发育为顺序。⑧学生应在课余从事劳动,养成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补助家庭生计,解决为谋生而中途离校的问题。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优良品德,以身示范。开办师资训练所。⑩"学者"的高等教育必须与国民教育相衔接,不得例外。实行单轨的学制。
费希特的教育思想受J.-J.卢梭、I.康德、J.H.裴斯泰洛齐的影响很大,却又自具特点。他重视学生身心发展,但反对卢梭以人类文明进步为道德败坏根源的观点,坚持教育目的不在使人返回自然状态而在促进人类文明,提高道德。他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认为唯一的实在是"自我"。因此,他又赞同康德的个人道德修养的主张,宣扬民族至上,主张要在社会团体中有计划地养成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他钦佩裴斯泰洛齐"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主张把贫民教育改造成为国民教育。费希特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他唯心主义哲学的必然结果。他在教育论述中鼓吹的德意志民族原始优越性,曾被德国纳粹分子所利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