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丁村民宅
1)  Dingcun Common People's Houses
丁村民宅
2)  Rural housing
农村民宅
3)  Villagers'houses
村民住宅
4)  the peasants land for house sites
村民宅基地
5)  Ding Village
丁村民居
1.
On village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local inhabitants dwellings in Ding Village;
浅析丁村民居村落格局与建筑群
6)  Suburban house for peasant
郊区村民住宅
补充资料:丁村民宅
      中国明清民宅建筑群。在山西省襄汾县城南 4公里汾河东岸。村内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 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基本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各院落建筑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异。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宅布局由北、中、南三片院落组成,北部13座院落,中部11座院落,南部 9座院落。兴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1620)的有7座,清代作过部分补葺和扩建。清代兴建的有26座,其中康熙年间 (1662~1722)3座,雍正年间(1723~1735) 4座,乾隆年间(1736~1795) 8座,道光年间(1821~1850)2座,咸丰年间(1851~1861)4座,清末 5座。
  
  民宅庭院设置,沿袭着中国汉唐以来的四合院布局,即门庑、倒座、东西厢房、正堂;有的分前后两院,中置过厅相隔。明代院落门楼多设在庭院东南角,门内筑影壁,入门后折向左行即进入院内。清代院落较窄,在南隅当心辟门者为多,或者门前设巷道,入夹巷至院墙当心建门庑,还有的于两侧建旁院。
  
  中国习俗中有以北为上的说法,故民宅中多以北房为正堂(或上房)。面宽有三间或五间之分,或为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耳房略小,部位微偏其后。正堂高度有单层和两层楼阁之别。有的前檐设廊,有的楼上有前廊,依廊柱置钩栏围护。屋顶多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两种,筒板布瓦覆盖。明代正堂装修多为隔扇,无窗,棂花图案秀美,刻工纤巧。清代装修有隔扇和板门两种,棂花较明代程式化,板门多用角叶包裹,铁钉满布,风格截然不同。
  
  东西配房,每列三间、四间不等,悬山式,有 2层,也有单层在梁上架天花板存放食品物资的。梁外端略作装饰,开间设华板垫托。屋内前后间当心筑隔墙,致配房分成两屋,前檐于隔墙两侧设门,次间安方格窗。
  
  倒座即四合院南房,多是五开间,悬山式或硬山式两种。8号院向内突出抱厦一间,装木壁板形若屏风,气势更为庄重。门窗设置灵活,随使用需要而变动。若两进院落者当心横置过厅一列,高大壮丽,与正房近同,面宽三间、四间、五间不等,前后檐装隔扇,室内无间隔墙,是居人待客、饮宴等活动的场所。
  
  民宅梁架简洁,抬梁式,用三架梁或五架梁一道承重,上置缴背、脊瓜柱、大叉手托负脊桁和檐桁。前檐设廊庑者加施单步梁。明代堂屋举架较平缓,清代较陡峻。
  
  丁村民宅中的各种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仅隔扇棂花图案就达60多种,柱础雕刻近50种。屋檐下额枋、垫板、雀替、檐桁等处有玲珑剔透的雕刻图案,如"凤凰戏牡丹"、"司马光破缸救友"、"喜上梅梢"、"麒麟送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渔樵耕读"、"百兽图"、戏剧故事等,题材丰富,工艺高超,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中的一批优秀作品。
  
  丁村民宅除设立保护机构外,1978年建立丁村文化工作站,1984年大部民宅收归国家所有,并逐年修缮保养,严格保持它的原貌、原状、原构。1985年设立丁村民俗博物馆和旧石器陈列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