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威尼克失语症
1)  Wernickeys aphasia
威尼克失语症
2)  Wernicke's aphasia
韦尼克失语症
3)  Wernickeys syndrome
威尼克综合症
4)  Wernickeys area
威尼克区
5)  Kernigss sign
克尼格症
6)  Wernickeys center
威尼克中心
补充资料:尼克索,M.A.
      丹麦作家。原名马丁·安德逊。1869年 6月26日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石匠家庭。 8岁时随全家迁居波恩荷尔姆岛的小城尼克索(一译讷克塞),以后即以此为笔名。少年时曾为人放牛,随鞋匠、泥瓦匠学习手艺。1891至1893年在高级学校学习,后任教师。曾参加工人运动。1893年开始文学创作。1894至1896年曾去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旅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是丹麦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后多次访问苏联,并侨居德国,直至1930年。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后,流亡瑞典和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国。1951年由于反动分子的诋毁,被迫再度流亡,侨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4年6月1日在德累斯顿逝世。
  
  尼克索是丹麦无产阶级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他早期的作品包含着对社会进行批判的内容。他曾受彭托皮丹的影响,但他对阶级压迫怀有义愤,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他同情并描写被压迫者的命运和斗争。早期作品大多表现失业者、流浪者、海员、工匠等下层人民的生活,广泛反映了丹麦的社会面貌。他的第 1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征服者贝莱》(1906~1910)反映了丹麦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带有自传性质。贝莱出身穷苦,来到哥本哈根谋生,后来参加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成了激进的社会民主党人和工人领袖,领导了90年代的总罢工,结果被捕。贝莱出狱后表现消极。这部小说激起读者对于深重的压迫的认识和义愤,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影响。
  
  
  
  1917~1921年,尼克索又发表长篇小说《蒂特──人的孩子》(中译《蒂特:人的女儿》)。它描写一个善良的少女受压迫的一生,把劳动妇女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蒂特是私生子,深受歧视,后来又被人欺骗和遗弃。她经历了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不幸的命运,对这个世界完全感到了失望。作者通过她的早死,表明如果不进行革命就没有任何希望,同时也表明人民中间蕴藏着伟大的力量,要依靠人民为实现公正的社会而斗争。
  
  
  
  
  尼克索的第 3部著名的长篇小说《红色的莫尔顿》(1945~1948),是《征服者贝莱》的续篇。莫尔顿与贝莱适成对比。贝莱对革命产生动摇,并在政府中谋得一个职位,使自己适应于资产阶级社会,莫尔顿却坚持革命信仰,成为坚定的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战士。他前往苏联,接触列宁的学说,对于人类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了信心。尼克索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的形象。他的这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在丹麦文学中开创了无产阶级小说流派,对于丹麦的进步作家(如基亚克、吴尔夫等)产生了影响。
  
  尼克索还著有长篇小说《铁器时代》(1929),短篇小说集《黑鸟》(1930)、《破晓前》(1938)等。他的 4卷《回忆录》:《一个小可怜虫》(1932)、《在露天里》(1935)、《听天由命》(1937)、《旅途的终点》(1939),广泛描写了社会生活,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他对当时的苏联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在访苏后写了《迎接青春的日子》(1923),宣传社会主义制度,赞扬苏联的经验。尼克索为和平民主的事业作了很多努力,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国际纵队一个支队曾以他的名字命名。
  
  
  
  
  
  
  

参考书目
   P. M. Mitchell, A History of Danish Literature, Copenhagen,195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