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心身交互作用论
1)  mindbody interactionism
心身交互作用论
2)  mind-body interactionism
心身相互作用论
3)  the theory of mutual action
交互作用论
1.
Theoretical study of children s language acquisi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kinds of theories: the strengthening theory,the initi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mutual action,which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论、天生论和交互作用论三大理论上,这三种理论各有优劣。
4)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mind
心身相互作用
5)  Body-Mind Interaction
身心相互作用
6)  mind-body interaction
身心交互
1.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nd-body interaction,this article expounds its nature and vari-ous profiles and the many-side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mind and body.
本文从身心交互的基点出发,选取“心理养身”的新视角,对身与心的各种辩证关系、各个侧面以及身心交互的本质等进行了较详细地论述,不仅在某一层次上系统地揭示了人类心理行为的生理与社会根源,而且明确地提出与剖析了进行心理养身的科学养身之道。
补充资料:心身交互作用论
      认为心理和身体是两种本质不同、但又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实体的心身关系理论。又称心身交感论。它是20世纪传统心理学上最流行并最有影响的一种心身二元论。始见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种论述。他认为身体是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非物质实体,但二者可相互作用,即心灵状态的改变产生形体的改变,而形体的改变也可产生心灵的改变。
  
  历史上明确阐述心身二元论的交互作用论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是R.笛卡尔。他把身定义为在三度空间内某种具有展延性的东西,心灵则为非展延的却有定位的实体。这两种实体可相互作用,作用的地点在脑中的松果体内,因心灵位于非展延性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一点内,而松果体可作为这样的一个点,心灵在此点内推动身体的运动。这是科学与唯心论妥协的产物。它面临两个主要的难题:①非展延性的心灵如何能推动具有展延性的物质实体的身体;②他认为动物只是一架机器,而人则是有了一个非物质且不占空间的内部心灵,而比较心理学证明动物也有心理,它和人类心理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截然区分。
  
  当代强调笛卡尔式的交互作用二元论者是J.C.埃克尔斯,认为现代神经科学的进展可克服笛卡尔二元论的难题。他提出,非物质性质的自由意志可驱动单个神经元的放电,从而触发神经元柱组的活动。这一活动经由运动神经的活动而引起驱体的活动。他认为这样就解决了非物的心影响物质的身这一难题,但他并未解答意志如何驱动单个神经元的放电问题,从而也并未解决心身交互作用二元论的第1个难题。对于第2个难题,埃克尔斯说,人若无心灵则自由意志就不可能理解。这同样等于未予解答,因为人的自由活动并不能证明一定要有一个非物质的和无原因的心灵假定,并且也不能证明动物就没有一定的自由。总之,埃克尔斯企图用神经科学的资料来支持笛卡尔式的交互作用二元论是失败的。
  
  心身交互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心身交互作用论不可克服的困难在于它的心身二元论。所以承认心身能交互作用的人并不就是心身交互作用论者。同时,认为心和身有实质性区别的二元论者也不一定就是心身交互作用论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