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n.登山运动
1)  mountaineering [英][,maʊntə'nɪərɪŋ]  [美]['mauntṇ'ɪrɪŋ]
n.登山运动
2)  mountaineering [英][,maʊntə'nɪərɪŋ]  [美]['mauntṇ'ɪrɪŋ]
登山运动
1.
Studying on mountaineer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aged people;
老年人登山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
3)  mountaineering in Fujian higher education
高校登山运动
4)  Ardennian orogeny
阿登造山运动
5)  take up mountain climBing.
喜欢上登山运动
6)  a famous mountain climber
著名登山运动员
补充资料:登山运动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从低海拔的平缓地形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登山可分为旅游登山、竞技登山和探险登山。旅游登山(如游黄山、登泰山以及到一些著名高峰所在山区游览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意义,但它主要的是以观赏游览、领略风光为目的。竞技登山,是指人们为克服特定登山路段上的困难,各自徒手或借助于一定器械而进行的攀登技术的竞赛。探险登山,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器械和装备的辅助下,以经受各种恶劣自然条件的考验,登上高峰绝顶(一般在雪线以上)为目的而进行的登山运动(图1)。
  
  登山运动有它的特殊性。组织一次登山活动,特别是比较大型的探险登山,除了要从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之外,往往还需要从人力、物资上组织交通运输、野外炊事、通讯联络、医务监督、气象保证等后勤工作。取得一次登山的胜利,既要依赖运动员的熟练操作和顽强斗志,也要有严密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登山运动是人与恶劣大自然环境的搏斗,对登山者有较高的要求:①良好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登山过程中,运动员经常面临着滚石岩壁、雪坡冰墙、狂风严寒、高空缺氧等多种困难和冰崩、雪崩等难以预见的险情威胁,这就要求登山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坚韧的耐力和对各种恶劣条件的高度适应能力。②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一次登山活动中,运动员要能运用各种技术装备,不断排除各种艰险,进行露营、行军和炊事;要经常使用和操纵通讯、摄影、医疗、气象、科研等器材和装备;还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识图、素描、驾驶、骑马、观察天象、鉴定生理指标等常识和本领。③结合进行科学考察的能力。进行探险登山的一些山区往往是一般科学工作者平时难以深入的地区,而登山运动员在高山缺氧环境中,比一般科学工作者活动能力强。他们在登山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独立或协助别人进行有关学科的科学考察。
  
  近十几年来,在登山运动中,探险登山的发展尤为迅速。各国登山界都在以更大胆的姿态,采用某些较新的战术,争相前往高峰山区,对人类尚未认识的领域进行勇敢的探索。
  
  发展概况 登山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和国家,只要具备山区地理环境,人们就必然不断增多对山的接触和认识。他们在开山、伐木、采药、狩猎、战争、通商、旅行、迁徙等各种活动中,穿山越岭。但这还不是自觉的体育活动。登山成为体育运动,国际登山界一般认为是出现在 18 世纪后期的欧洲。1760年 7月,出生在日内瓦的青年科学家H.德索修尔,为了探索高山植物问题,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高峰。于是,他在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山下的小山村──沙莫尼的村口贴出一张告示:凡能提供登上勃朗之巅的路线者,给以重金奖赏。但长时间无人响应。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才有沙莫尼村的医生M.G.帕卡尔和阿尔卑斯山区水晶石匠人J.巴尔玛结伴,于该年 8月 8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图2)。次年,H.德索修尔本人率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登山队,由巴尔玛作响导,登上了该峰,验证了前一年的首次攀登,并进行了科学考察工作。于是,一个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阿尔卑斯运动"(即登山运动)随之兴起。后来,人们便把1786年视为现代登山运动的诞生年。
  
  19世纪,特别是 1850年以后的 15年间,登山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包括西欧第 2高峰杜富尔峰(4634米)在内的20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都是在这一时期被征服的。世界第 1个登山组织──英国登山俱乐部,也是在这个时期(1857年)建立的。19世纪末,在阿尔卑斯各座险峰的征服者中,英国人居多。这一时期他们还发明制作了许多登山工具和装备。1890年,一位名叫A.F.马默里的英国登山家,使用自己制作的钢锥、铁锁和木楔等工具,登上了两座十分险峻的山峰,把登山技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登山运动有了较强的竞技性。他还于1895年 8月,在两名尼泊尔廓尔喀族士兵协助下,向喜马拉雅山区海拔8125米的楠格峰进行了挑战,最后牺牲在那里,成为历史上第 1位将登山运动从欧洲高山引向亚洲高山的先驱者。
  
  此后,登山运动从竞技登山和探险登山两个方面向前发展。一方面,以西欧阿尔卑斯为中心的竞技登山持续活跃;另一方面,则是欧洲的登山家逐步向东欧的高加索、美洲的安第斯、特别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等山区展开活动。攀登6000~7000米以上高峰的探险登山,日益吸引着更多的登山探险家。1919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将从1921年开始向地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挑战。1921年,他们派出了包括欧洲优秀登山家G.马洛里在内的远征队,从中国西藏进入珠峰北侧, 进行攀登活动。到 1938年英国队共 7次攀登珠峰。此外,德国人、美国人以及意大利人等,也曾在30年代一再向楠格峰、乔戈里峰(8611米)等世界著名高峰挑战。上述活动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巨大的伤亡代价为人类登山运动的发展换取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60年代,欧洲登山界开始把各种陡峭难攀的岩壁划分为 6个不同难度的等级,在广大攀登者中间进行技术的考核和较量。到70年代,欧洲一些攀登能手便突破了所有6级难度,并出现了第7级更高的难度等级。在探险登山方面,从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争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进军的热潮,被称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50年6月3日,法国登山队的M.埃尔佐和L.拉什纳尔在人类登山史上首次征服了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安纳布尔纳Ⅰ峰(8091米)。1953年5月29日, 英国登山队的E.希拉里和丹增从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许竞等10人登上了8000米以上高峰中最后一座未被征服过的希夏邦马峰(8012米)。至此,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便全部被人类所征服。
  
  世界上具备高峰山区条件的国家并不多,因此,从5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来,各国登山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世界著名高峰群居的亚洲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帕米尔等山区,形成一派海外登山探险和登山旅游的热潮。同时,各国登山界在技术、战术的研究和运用方面也空前活跃。这些,都预示着世界登山运动将出现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以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 9座,都位于中国的边疆和边界线上。从海拔6000 米以上高峰的分布情况看,在中国西部、西南和西北部更是星罗棋布。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我国开展登山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阔前景。登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指那种登高远眺,以饱览风光,开阔心胸的游览登山。西汉时期,每逢春节和重九等节日,便有很多人去附近高地远眺,被称做"登高"。到三国和晋代,"登高"活动扩展到了一些较高的山区。晋代诗人谢灵运不但喜欢游山,还自制了一种登山木履,被称为"谢公履"(俗称"爬山虎")。唐代高僧玄奘,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在跋山涉水赴西域的途中,曾于公元 628年登上过天山山脉海拔6000多米的葱岭北隅。诗人李白曾游历过秦岭主峰太白山,并登上了海拔3767米的峰顶,留下了《登太白峰》的诗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几乎把毕生精力花在地理考察和登高览胜中,足迹遍及中国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各地的名山,写下了巨著《徐霞客游记》,对我国地理科学有重大贡献。
  
  作为体育运动的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出现比较晚。195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出许竞等4人赴苏联学习登山运动技术, 并登上了苏联境内的团结峰(6773米)和十月峰(6780米)。1956年4月中国第1支有组织的登山运动队,登上太白山顶峰。1956~1959年,中国组织了多次攀登7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活动。其中除中苏联合攀登了中国的慕士塔格山(7546米)、公格尔九别峰(7595米)和苏联的列宁峰(7134米)之外,还单独组织了两次对75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攀登的贡嘎山(7556米),是一座困难程度相当大的山峰,当时中国登山运动刚刚诞生 1年多,就有 6人登上顶峰。在这次活动中,因遇暴风雪和雪崩,登顶队员师秀、国德存、彭仲穆和科学工作者丁行友遇难牺牲。在1959年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攀登慕士塔格山的活动中,王义勤、西尧、潘多、查姆金、丛珍、王贵华、齐米、周玉英等 8名女运动员和25名男运动员登上了顶峰,打破了当时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
  
  1958年 4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登山运动协会,制定了中国登山运动结合高山科学考察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在这次活动中,进行了 3次适应性行军,从各方面为突击顶峰做了准备。在以侦察突击顶峰路线为任务的第3次行军中,队长史占春和王凤桐首次从北坡突破了8500米高度,登达8695米的地方,实地观察了所谓难以逾越的"第2台阶",选定了突击顶峰的路线,从而更加鼓舞了全体队员最后夺取顶峰的信心和斗志。5月24日晨,副队长许竞率领的突击组在8500米突击营地确定由王富洲带领刘连满、贡布、屈银华突击顶峰。当他们登上"第 2台阶"顶部约8700米处时,刘连满失去了继续前进的能力,他冒着可能牺牲的危险,把氧气贡献给继续前进的同伴。其他 3人经过19小时的艰苦攀登,于25日凌晨4时20分胜利地登上了顶峰。中国登山运动从此跃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961年,以袁扬为队长的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以邬宗岳、西尧(女)、潘多(女)、陈三 4人登上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的胜利,再创世界女子登山高度的新纪录。优秀运动员西尧在登顶后下山途中不幸遇难。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许竞(队长)、张俊岩、王富洲、邬宗岳、陈三、索南多吉、米马扎西、成天亮、多吉、云登等10人登上了著名的希夏邦马峰。在 60年代,群众性登山运动的开展也更加广泛。北京地质学院登山队还结合专业考察,登上了云南境内的玉龙雪山(5596米)和青海境内的阿尼玛卿Ⅱ峰(6268米)。
  
  中国登山运动在70年代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女子登山运动员向8000米以上高度进军。1975年春,为了创造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和适应对珠峰进一步科学考察的需要,一支包括10名女运动员在内的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了珠峰。在天气十分恶劣、3次突击失利和突击队长邬宗岳遇难牺牲的不利情况下,女运动员潘多和男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贡嘎巴桑、侯生福、桑珠、次仁多吉、大平措、阿布钦等9人,终于在第4次突击中,于5月27日中午登达顶峰。他们在峰顶未用氧气装备,工作了70分钟。他们采集了岩石、冰雪标本,竖起了3米高的金属测量觇标,配合了当时对珠峰准确高程的测量。这个觇标同时也就成了以后一个时期各国登山队登上该峰后首先要摄取的最有说服力的确认登顶资料。基地营还对潘多进行了心电遥测,成功地获取了第1张人在地球之巅的心电图。(见彩图)
  
  为了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经验,以提高中国登山运动的水平,同时也为了满足国际登山界想来中国进行登山活动这一由来已久的要求,中国登山运动协会在1979年公布,1980年对外开放珠穆朗玛、希夏邦马、公格尔、公格尔九别、慕士塔格、博格达、贡嘎和阿尼玛卿等8座山峰,接待外国登山团体自费来华登山旅游。
  
  中国登山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一开始就踏上了冲击7000米以至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并很快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登山运动的薄弱之处,在于技术基础较差,许多经验尚待总结,群众性还不够广泛。
  
  中国著名登山运动员
  
  王富洲 (王富洲)
  
  贡布 (见贡布)
  
  屈银华 (见屈银华)
  
  潘多 (见潘多)
  
  索南罗布 (见索南罗布)
  
  罗则(1939~ ) 1960年开始参加登山活动,先后参加了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和1964年攀登希夏邦马峰的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8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侯生福(1939~ ) 1960年开始参加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1966年参加中国登山队赴珠峰训练时,曾登达8100米的高度。1975年他和其他8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桑珠(1953~ ) 1974年开始参加登山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 8名运动员一起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大平措(1946~ )  1966年开始参加登山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 8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贡嘎巴桑(1946~ ) 1966开始参加登山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 8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次仁多吉(1947~ ) 1966年开始参加登山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8 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阿布钦(1955~ ) 1974年参加登山活动。1975年他和其他 8名运动员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此,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
  
  邬宗岳(1933~1975) 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1959年参加登山活动,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曾登达8500米的高度。1961 年攀登海拔 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时,他和另外 3名男女运动员一起登上了顶峰。1964年他又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率队在一次突击顶峰的活动中于海拔8450米处遇难。国家体委曾为他记特等功,并多次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奖状。
  
  刘连满(1933~ ) 1956年参加登山活动,1960年,他接受了参加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突击顶峰的任务。在突击组攀登位于海拔 8700米处的"第2台阶"最后约5米高的峭壁时,他用双肩连续托顶3位同伴登上了艰险的"第2台阶"顶部。因体力消耗过大,只好单身留在第 2台阶顶部。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身边仅有的人造氧气留给突击顶峰的同伴下撤时使用。为此他被誉为舍己为人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国家体委曾多次为他记功并授予奖章、奖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