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urville pouring
杜维利化碳转浇铸法
2)  Durville process
杜维利化碳转浇铸法
3)  Duve,Christian de
杜维
4)  TU Weiming
杜维明
1.
Surpassing the Mentality of the Enlightenment——Reviewing TU Weiming s Exposition on Reflecting upon the Enlightenment;
超越启蒙心态——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述论
2.
From Meditating Enlightenment Mentality to Holping Confucianism Value in the Whole World——Inquire into the Theory of Enlightenment of Tu Weiming;
从反思启蒙心态到儒家价值的普世化期盼——杜维明启蒙观探微
3.
The Review of Tu Weiming s "the Third-stage Development Theory of Confucianism";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论”述评
5)  Du Weiming
杜维明
1.
Analysis on Du Weiming s "Confucianism Explanation";
析杜维明的“儒家解释学”
2.
Exponent of Contemporary Novel Confucianism——Du Weiming;
当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杜维明
3.
Xiong Shili in his old age views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hina; Luo Guang, a scholar of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scholar Du Wei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晚年的熊十力站在新中国的角度看待儒学 ,台湾学者罗光站在士林哲学的角度看待儒学 ,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站在现代性的角度看待儒学 ,分别提出儒家解释学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6)  Du Weimin
杜维明
1.
The Islamic Civilization in the View of New-Confucianism -From Tang Junyi to Du Weimin;
新儒家视界下的伊斯兰文明——从唐君毅到杜维明
2.
Du Weimin s theories of Dialogues between Civilizations and the thoughts about Spirituality of Nasr, an Islamic scholar with American Nationality, the thesis is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two scholars main theories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on Dialog.
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
7)  DU Wei-ming
杜维明
1.
On the basis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ajor world civilizations, DU Wei-ming and LIU Shu-xian, current proponents of Neo-Confuc.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刘述先,在与世界各大文明传统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儒学发展的新课题,拓展了儒学的论域以及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空间,为新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补充资料:R·杜维不同渠道货币增长作用利率论


R·杜维不同渠道货币增长作用利率论


  【R·杜维不同渠道货币增长作用利率论J关于不同货币增长对利率作用的理论。1卿)年,美国学者杜维在《利率与资本价格》一书中指出,增减货币数量是否对利率有影响不能只从内、外在货币的并存与否来分析,应从引起货币变动的不同渠道来分析。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由公开市场操作所引起的,与由财政政策所引起的两个渠道对利率的作用是不同的。他假定私人的财产由货币和债券两部分组成,当货币数量的变动起因于公开市场业务时,将引起私人财产组合的变化,从而会降低利率;当货币数量的变动起因于财政政策时,不会引起私人持有的债券量的变动,利率保持不变。 杜维指出:要想适当地说明货币的数量由不同渠道引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必须利用“固定债券数量的流动性偏好曲线”和“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偏好曲线”。这两条曲线的差异有如3一14图所示。利率货币数t 图3一14 在图示中,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货币数量。假设最初债券的固定数量为a,则N二a表示“固定债券数量(a)的流动性偏好曲线”。。这一曲线表示利率、债券数量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当货币数量增加时,人们手持货币的增加必然使以货币价值标准表示的财富增加。由于持有货币没有利息收人,人们欲增加利息收人,将把一部分增加的货币投向有利息收入的债券,使债券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债券价格上涨,结果债券的收益下降,所以固定债券数量的流动性偏好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虚线M表示“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偏好曲线”,它表示货币数量与债券数量的关系。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债券,此时,私人持有的债券数量减少而货币持有量增加,货币数量由OC增至OD;反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私人持有债券数量将增加而持有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数量会从OD降至OC。 现在,把“固定债券数量的流动性偏好曲线”N‘与“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偏好曲线”M,两者综合起来考虑由公开市场操作引起的与由财政政策引起的货币数量变动对利率的不同作用。就上图而言,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量为b一a,私人持有的债券量b将减至a,相应地“固定债券数量的流动性偏好曲线”N‘=b将移动至N=a,即表示债券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率由:,下跌至r。相反,如果货币数量由OC增至OD,不是起因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债券购买,而是财政政策引起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在此情况下,私人持有的债券数量并未减少,“固定债券数量的流动性偏好曲线”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N二b上,结果利率保持不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