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比平流层更高的大气层 HLOTS
1)  higher layers (of the stratosphere)
比平流层更高的大气层 HLOTS
2)  general circulation of stratosphere and mesosphere
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环流
3)  atmospheric chemistry of stratosphere
平流层大气化学
4)  higher atmosphere
大气层高层
1.
A side window is usually adopted by the kinetic kill vehicle(KKV) operating in higher atmosphere as a basic layout.
大气层高层作战的动能拦截器多采用侧窗探测的结构布局,侧窗定向方位对其拦截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但定向方位的选择却受诸多因素制约。
5)  upper atmosphere
高层大气
1.
These included forecast and analysi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effects on SZ-5 in four aspects: upper atmosphere, high-energy particle radiation, meteoroids and debris, and important space weather events.
文章从高层大气、高能辐射环境、流星体空间碎片和重大空间环境扰动事件等四个方面空间环境要素对载人航天的影响 ,介绍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所作的空间环境保障工
6)  HAPS [英][hæp]  [美][hæp]
平流层高空气艇平台
补充资料: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环流
      平流层和中层的大气运动状态。这两层大气,因所含的臭氧吸收大量的太阳紫外辐射而获得能量,又因其中的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红外辐射而损失能量,两者的净差额是驱动这两层大气盛行环流的主要能源。在70公里以上的中层大气顶附近,除上述能源外,还要计及大振幅的大气潮汐和重力波(见大气波动)等的影响。
  
  平流层环流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中层之下(离海平面约12~50公里)。在北半球,平流层的极地区域,夏季为暖中心,温度自北向南递减;而冬季则为冷中心,温度自南向北递减。按照热成风近似平衡的关系(见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相应于上述温度的水平分布,平流层的环流,冬夏截然不同。北半球冬季为一个强大的绕极气旋性涡旋所控制,低气压中心位于极地上空(图1),故从北极到热带盛行西风环流;夏季则完全相反,整个北半球为一个强大的反气旋所控制,高气压中心位于北极,故从北极到热带都盛行东风(图2)。不过,无论冬夏,平流层的环流都比较平直,超长波比较突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大气环流可相互影响。例如,对流层的波动将能量向上传播,以及平流层对上传能量的拦截和吸收,都将会影响平流层的环流演变。平流层冬、夏大气环流的基本状态,随着季节变化其转变的形式每次不尽相同,较常见的是自冬至夏的突变型。在此种转变的过程中,一般在高纬极区会出现1~3次,几天之内升温达 40~50°C的爆发性增温现象。在每次增温期间,绕极气旋性环流,都将受到一定的破坏,并在最后一次增温期间迅速减弱,经过一系列的环流演变后,就转变成典型的夏季环流形势。自夏至冬,绕极反气旋环流逐渐减弱,极地高纬度地区将出现气旋环流,极夜来临之后,气旋环流进一步加强,终于形成冬季的典型形势。  在近赤道地区的平流层中,还存在东西风带准两年周期的交替变化现象,称作准两年周期振荡。这种纬向风的振荡现象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①振荡周期近于两年(24~30个月)。②这种振荡都从30公里以上的气层向下传播,速度很慢,每月约1公里;而且在高度约23公里以上,振幅不变。但在对流层顶(约12公里)附近则显著衰减。这种现象的物理成因尚无定论。在热带平流层下部,东西风带准两年周期振荡还叠加着周期为4~5天的经向风振荡,以及周期约为15天的纬向风扰动现象。理论研究表明,前者是罗斯比-重力混合波引起的,后者是开尔文波产生的(见热带平流层波动)。
  
  中层环流  由于驱动中层和平流层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相似,两者的动力学控制方程组也相似,故有相似的环流形势。在北半球冬季的中层大气,也是绕极气旋的西风气流,而夏季则为绕极反气旋的东风气流,只是冬季西风急流的位置比平流层偏南,而夏季东风急流的位置则比平流层偏北而已。中层大气环流,除此种冬夏不同的年周期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和准两年周期的变化,以及由于非线性作用(例如不同尺度大气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扰动的铅直传播所引起的不规则周期变化等。但是,由于气压为1百帕高度(48公里)以上的资料不多,对中层大气环流的情况,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见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物理学)
  
  

参考书目
   J.R.Holton,The Dynamic Meteorology of the stratosphere and Mesosphere,MeteorologicalMonographs,Vol.15,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Boston,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