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
多氯二苯并对二英 PDPD
2)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
1.
The first molecular topological index and structure information index were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
以1阶分子连接性指数和结构信息指数作为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的分子结构描述符,并用1阶分子连接性指数、结构信息指数与43种PCDD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进行关联,所得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
3)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口恶口英
1.
Atomic characteristic value δ_i and orientating group J_i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 were defined and calculated.
定义并计算了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口恶口英(PCDDs)原子的点价值iδ和定位基Ji,利用AM1算法和分子图形学技术获得了新的连接性指数mL和定位基指数D,基于多元回归技术发展了对二口恶口英气相色谱相对保留因子作出精确估算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关系,得到了二元回归方程,其估算的平均误差为0。
4) 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
5) 2,3,7,8-tetrachlorodibenzo(b,e)(1,4)dioxan
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
6) Polychlorinated dibenzodioxins
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
补充资料:鸭绿江口
山溪性强潮河口。由于河床坡降大,潮区界马市台离口门薪岛仅54公里。马市台至潮流界大沙河口长13公里,以径流作用为主,为近口段。大沙河口至斗楼浦断面,长30公里,河槽过程受江流海潮相互作用,为河口段。从斗楼浦向下,水面展宽,以潮流作用为主,属口外海滨(见图)。
鸭绿江下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主要集中在 7、8、9月。荒沟站入海年平均流量为801米3/秒,年径流总量约252亿立方米。如将荒沟以下所有的支流计算在内,入海平均流量约1100米3/秒。流量以8月最大,4月最小。未建水电站前水丰站7、8两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48%,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建水电站后汛期流量削减,枯期流量增大,年内变幅减小,荒沟站7、8两月的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7%。
江口平均含沙量不足 0.3千克/米3。据1958~1979年荒沟、梨树沟和大沙河三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204万吨,绝大部分在汛期输出。杻岛至浪头港间,由于潮波变形及盐水入侵影响,大潮间常见高含沙量的浑浊水体来回移动,在斗楼浦附近含沙量最大。砾石推移下迄浪头港附近,中细沙则远布于口门之外20~30公里。
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日不等现象显著。口门西测大东沟,平均潮差4.6米,最大潮差6.8米。在黄海北部的中国海岸中以鸭绿江口的潮差最大。水电站兴建以来,因上游来水受到节制,潮汐作用比以前有所增强,致使潮区界和潮流界上溯。河口潮流为往复流,口门附近潮流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流速一般可达 1.25~1.50米/秒。涨、落潮最大流速发生在中潮位附近,基本上属驻波性质。
口门西侧的庙沟,实测最大波高 1米左右,出口门后波浪作用显著增大。外航道两侧的潮流脊上有巨波浪,口门附近诸岛上有浪蚀穴、浪蚀平台、浪蚀崖等海蚀地貌。
鸭绿江口门的盐度,一般小于28.0。在东沟附近为11~14。盐水入侵的上界在浪头港至四道沟间,距江口约 25公里。12月至翌年3月,口门附近常有岸冰和浮冰。受涨、落潮影响,沿岸20~40公里范围内有流冰现象。
河口区 3个区段的河床演变各具特点。近口段多急流浅滩,支流汇入处有沙岛,随着沙岛的围垦和一些汊道的堵塞,水流受约束逐渐向成形河槽转化。河口段河床演变复杂,从大沙河口到二道浪头,河床质为砂与砾石,河势受人工控制已基本稳定。二道浪头以下河床质为中细砂,河床变化较大。自斗楼浦向下,口门骤然展宽,在薪岛附近江面达23公里,平面形态似喇叭形,水流分东、中、西三汊入海。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以来,西水道上口淤积严重,进入的径流分流量寥寥无几,已转化为涨潮槽性质。中水道是排泄径流的主要汊道,落潮流占明显优势。东水道的分流量居中。由于潮流强劲以及洪季流域来沙丰富,潮流脊的发育在中国一些强潮河口中最为典型。
鸭绿江是中朝界河,河口西岸的丹东市,是中国新兴的轻工业名城。开发鸭绿江河口的水运资源,对丹东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与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
鸭绿江下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主要集中在 7、8、9月。荒沟站入海年平均流量为801米3/秒,年径流总量约252亿立方米。如将荒沟以下所有的支流计算在内,入海平均流量约1100米3/秒。流量以8月最大,4月最小。未建水电站前水丰站7、8两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48%,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建水电站后汛期流量削减,枯期流量增大,年内变幅减小,荒沟站7、8两月的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7%。
江口平均含沙量不足 0.3千克/米3。据1958~1979年荒沟、梨树沟和大沙河三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204万吨,绝大部分在汛期输出。杻岛至浪头港间,由于潮波变形及盐水入侵影响,大潮间常见高含沙量的浑浊水体来回移动,在斗楼浦附近含沙量最大。砾石推移下迄浪头港附近,中细沙则远布于口门之外20~30公里。
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日不等现象显著。口门西测大东沟,平均潮差4.6米,最大潮差6.8米。在黄海北部的中国海岸中以鸭绿江口的潮差最大。水电站兴建以来,因上游来水受到节制,潮汐作用比以前有所增强,致使潮区界和潮流界上溯。河口潮流为往复流,口门附近潮流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流速一般可达 1.25~1.50米/秒。涨、落潮最大流速发生在中潮位附近,基本上属驻波性质。
口门西侧的庙沟,实测最大波高 1米左右,出口门后波浪作用显著增大。外航道两侧的潮流脊上有巨波浪,口门附近诸岛上有浪蚀穴、浪蚀平台、浪蚀崖等海蚀地貌。
鸭绿江口门的盐度,一般小于28.0。在东沟附近为11~14。盐水入侵的上界在浪头港至四道沟间,距江口约 25公里。12月至翌年3月,口门附近常有岸冰和浮冰。受涨、落潮影响,沿岸20~40公里范围内有流冰现象。
河口区 3个区段的河床演变各具特点。近口段多急流浅滩,支流汇入处有沙岛,随着沙岛的围垦和一些汊道的堵塞,水流受约束逐渐向成形河槽转化。河口段河床演变复杂,从大沙河口到二道浪头,河床质为砂与砾石,河势受人工控制已基本稳定。二道浪头以下河床质为中细砂,河床变化较大。自斗楼浦向下,口门骤然展宽,在薪岛附近江面达23公里,平面形态似喇叭形,水流分东、中、西三汊入海。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以来,西水道上口淤积严重,进入的径流分流量寥寥无几,已转化为涨潮槽性质。中水道是排泄径流的主要汊道,落潮流占明显优势。东水道的分流量居中。由于潮流强劲以及洪季流域来沙丰富,潮流脊的发育在中国一些强潮河口中最为典型。
鸭绿江是中朝界河,河口西岸的丹东市,是中国新兴的轻工业名城。开发鸭绿江河口的水运资源,对丹东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与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