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α-(质点)衰变
1)  alpha decay
α-(质点)衰变
2)  beta decay
β(质点)衰变
3)  α decay
α衰变
1.
New Results of β-delayed α Decay of ̄(20)Na;
~(20)Naβ延迟α衰变研究的新结果
2.
It is introduced to giv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absolute intensities of γ-ray from α decay on the basis of α decay intensity and γ-transition intensity balance.
根据α衰变的α强度和γ跃迁强度平衡,导出了α衰变的γ射线强度的计算公式,并以实例进行说明,并给出了有关强度平衡的物理自洽检验方法及其讨论。
3.
The new nuclide 259 Db and its α decay cha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lativistic mean field (RMF) theory with NL3 and TM1 effective interactions.
利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系统地探讨了新核素2 5 9Db及其α衰变链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对关联效应与形变效应的影响 。
4)  α-decay
α衰变
1.
An equipment used to measure α-decays of mother-daughter nuclei;
母子核α衰变的测量装置
2.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model for superheavy nucleus ~(294)118 and its α-decay chain;
宏观-微观模型对~(294)118及其α衰变链的研究
3.
Half-lives of the newly synthesized nuclei in~(263)Hs and ~(260)Bhα-decay chains
新核素~(263)Hs,~(260)Bh及其α衰变链上核素的半衰期
5)  α-decay chain
α衰变链
1.
The properties of nuclei ~(287)115 and it sα-decay chain are studied with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MM)model and the relativistic-mean-field(RMF)model.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115及其α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
6)  alpha decay
α衰变
1.
Both cluster models and unified models, describing in a unified manner alpha decay,cluster decay and spontaneous fission, are briefly introduced.
本文介绍自1984年发现~(223)Ra发射~(14)C衰变现象以来,用于统一描述α衰变、集团衰变和自发裂变的两类原子核衰变模型——集团模型和统一模型的发展概况,并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
补充资料:α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的衰变。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放射性后,人们花了很大力量研究α衰变。E.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终于在1908年直接证明了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嬆He。α衰变中放出的能量称为α衰变能。衰变能可以通过衰变前后的原子核的静止质量之差计算而得到。
  
  α衰变的性质  设衰变前的原子核(称母核)为姸X,这里A为质量数,Z为原子序数,衰变后的剩余核(称子核)为,则α衰变可表示为
  ,
  α衰变能Qα可表示为
  Qα=(mx-my-mα)c2,
  其中mx、my和mα分别是母核、子核和α 粒子的静止质量,с是真空中的光速。
  
  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α衰变能Qα以α粒子的动能Eα和子核的反冲能EY的形式表现出来Qα=Eα+Ey,

  可见,对A≈200的原子核,α粒子的动能约占衰变能的98%,子核的反冲能约占衰变能的2%。实验测得α粒子的动能因母核而异,一般在4~9兆电子伏之间。因而子核反冲能约为 100千电子伏量级。这个能量足以引起一些重要的反冲效应。
  
  绝大多数的α放射体放出的α粒子的能量不止一组,而有强度不等的若干组,这是由于α衰变不仅在母核基态至子核基态之间进行,而且可以在母核基态至子核激发态之间,少数情形可以在母核激发态至子核基态之间进行。
  
  在天然核素中,只有相当重的核(A140的核)才可能发生α衰变,而且主要发生于A209的重核。利用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不难解释这一现象(见原子核)。
  
  不同的α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半衰期的长短同α粒子的能量有强烈的依赖关系。例如U放射的α粒子能量是4.20兆电子伏,厜Po放射的α粒子能量是8.78兆电子伏,相差2.1倍,而的半衰期是4.468×109年,厜Po的是3.0×10-7秒,却相差1024倍。这反映了α粒子能量的微小改变引起了半衰期的巨大变化。1911年,H.盖革和J.M.努塔耳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衰变常数λ和α粒子能量之间的经验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表述为
  lgλ=A+BlgEα,
  衰变常数λ同半衰期T12的关系是:T??=ln2/λ,而B是常数(约86),A对同一个天然放射系也是常数。
  
  α衰变的产生机制 为什么α粒子能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为什么α衰变具有一定半衰期,为什么半衰期同α粒子能量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这些都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计算表明,α粒子和子核之间的库仑势垒一般高达20兆电子伏以上。如前所述,α粒子动能比库仑势垒高度低得多,按照经典力学,由于库仑势垒的阻挡,α粒子不能跑到核外,根本不可能发生α衰变。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能成功地解释 α衰变的产生机制。根据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α粒子有一定的几率穿透势垒跑出原子核。描述势垒穿透几率P的伽莫夫公式是,
  式中V(r)是α粒子和子核的相互作用势,E是相对运动动能,??是α粒子和子核的约化质量,R是α粒子与子核的半径之和,Rc是V(r)=E时的r值。可见,α粒子的能量E越大,穿透势垒的几率就越大,衰变几率就越大,从而半衰期就越短。由于能量因子出现在伽莫夫公式的指数幂上,因而它的微小变化将引起衰变常数的巨大变化。这就解释了实验上观察到的α衰变半衰期随α粒子能量变化而剧烈变化的规律。利用势垒穿透来解释 α衰变是用量子力学研究原子核的最早成就之一。
  
  但是,α衰变常数的定量计算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尤其对于奇A核和奇奇核,实验值可以比理论值小几个数量级。这主要有赖于所谓 α形成因子的计算。研究表明:α粒子不大可能在α衰变前就存在于核内,而是在衰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计算衰变常数时,必须乘上一个有关α粒子形成几率的因子,通常称它为α形成因子。显然,α形成因子应该和原子核的结构有关。正因为如此,对α衰变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内部结构的运动规律。
  
  

参考书目
   卢希庭主编:《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1。
   P.Marmier and E.Sheldon,Physics of Nuclei and Particle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6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