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hermoregulation behavior
体温调节行为
1.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and thermoregulation behavior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Orthoptera:Acrididae)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及其体温调节行为
3) behavior adjustment
行为调节
1.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aged will eliminate and make up certain regret or lose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mentality conformity and behavior adjustment.
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既能老有所为,也能调动积极的创造精神,进行包括完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心理整合,以实现心理结构的完善;进行包括情感的启示、人生体验的领悟、哲理的自觉渗透的行为调节,以实现价值观念的更新。
4) chemical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化学性体温调节
5) physical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物理性体温调节
6) 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补充资料: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体温的行为调节和自主调节 体温调节的方式有两类:①行为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人在严寒中原地踏步、跑动以取暖,均属此种调节。人类能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而增减衣着,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祛暑御寒,则可视为更复杂的行为调节。②自主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寒颤、发汗、血管舒缩等,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过程。 产热、散热过程及其动态平衡 机体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产生热量;同时,又不断地把热量发散到周围环境中去。①产热过程 。恒温动物机体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只有20%~25%用于作功,其余都以热能形式发散体外。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过程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 。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称化学性体温调节。②散热过程。体表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所以散热过程又称物理性体温调节。这3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3种散热方式便无效。 蒸发也是很有效的散热方式。每克水蒸发时可吸收2.42千焦的汽化热。常温下体内水分经机体表层透出而蒸发掉的水分称无感蒸发。其量每天约为1000毫升。一般在环境气温升到25~30℃时,汗腺即开始分泌汗液,叫做出汗可感蒸发。环境气温等于或高于体温时,汗和水分的蒸发即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出汗是人类和有汗腺动物在热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反应。无汗腺的动物如狗等,主要以热喘及流涎等方式来增加蒸发散热。 体温的稳定决定于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由于机体的活动和环境温度的经常变动,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间的平衡也就不断地被打破,经过自主性的反馈调节又可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使体温波动于狭小的正常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人工体腔)、口腔和直肠内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约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平均约为37.0℃;腋窝温平均约为36.7℃。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变动幅度不超过1℃ 。这种近日节律并不因生活习惯的变动而改变,它很可能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有关。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则稍低于成年人。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女人在月经来潮时体温可上升约0.2℃,至排卵日(经后第14天)又再上升0.2℃左右。这可能是雌激素的作用 。排卵后体温逐渐下降至经前水平,这是孕激素的影响,临床上常据此来了解妇女是否排卵。剧烈的肌肉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也可使体温升高1~2℃。在酷热或严寒环境中暴露数小时,体温可上升或下降1~2℃。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切除下丘脑以上的前脑的动物即“下丘脑动物”,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而切除中脑以上的全部前脑(包括下丘脑)的动物则不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传统生理学认为,在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则存在着产热中枢。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在下丘脑前部还存在着发汗中枢。下丘脑后部内侧区存在着寒颤中枢,它对血液温度变化并不敏感,但对来自皮肤冷觉感受器的传入信息比较敏感。体温的行为调节也受下丘脑的控制,而体温调节中枢对体内外温度变化的反应,则取决于大脑对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多种温度觉信息整合的结果。 体温调节反射 体温的自主性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来实现。环境温度或机体活动的改变将引起体表温度或深部血温的变动,从而刺激了外周或中枢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经下丘脑整合后,中枢便发出冲动(或引起垂体释放激素),使内分泌腺、内脏、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效应器的活动发生改变,调整了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从而可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见温度觉)。 人类对环境温度改变所产生的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行为性调节。人类能够改造环境,使其更适于人类的生存。这是主动性适应的能力。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