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ek bolt
防松螺栓
2) Bolt loose check
螺栓防松
3) bolt lock
螺栓止动[防松]
4) locking bolt
锁定螺栓;锁紧螺栓,防松螺栓
5) prevent relaxation and protector of Bolt
螺栓的防松及保护装置
6) bolt looseness
螺栓松动
1.
The flange joint is a common connection form of high-rising steel tower structure,and bolt looseness of flange is the damage with facilitated occurrence in the structure.
该文对螺栓松动损伤引起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优化等效的方法建立了不同螺栓松动损伤下的分析模型,为高耸塔架结构节点螺栓松动损伤诊断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2.
On the basis of broad-band random vibration test on a clamping support in a missile,wavelet packe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reduced featur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 signals,which have non-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attachment bolt looseness.
在某导弹支撑座模型宽带随机振动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其连接螺栓松动所产生的支撑座结构响应的非平稳特性,采用小波包分析的方法得到缩减的信号特征;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的模式分类功能,进行了螺栓松动程度的损伤识别研究。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