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英文 (加拿大)
1)  English (Canada)
英文 (加拿大)
2)  Canadian English literature
加拿大英语文学
3)  Canadian English
加拿大英语
1.
On the formation of Canadian English;
论加拿大英语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2.
Talks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Canadian English;
试论加拿大英语的语言特色
4)  British Canada
英属加拿大
5)  Canadian literature
加拿大文学
1.
The acceptance of Canadian literature in China;
加拿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
2.
From a diverse point of view,this thesis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anadia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like dissertation,journal thesis,academic works,research project and Canadian literature course in the period,1998 to 2008.
本文对1998年至2008年以来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现状(主要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刊论文、著作、课题等)进行多维角度的调查和分析。
3.
Debates on regional literature have been carrying on all along in the evolution of Canadian literature.
对地域文学的争论和批判贯穿了加拿大文学的发展历程。
6)  Canadian culture
加拿大文化
1.
A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Canadian culture, anti-American tradition helps to articulate the Canadian-ness.
反美传统是加拿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拿大文化的显著特征。
补充资料:加拿大文学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最早的移民来自英、法两国。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向加拿大移民,境内形成不同民族的聚居区,它们保持各自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全国法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但还存在着乌克兰语、德语、瑞典语、冰岛语、意大利语和意第绪语等,各有出版物和文学作品。其中以意第绪文写作的雅科布·伊萨克·斯加尔(1896~1954)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当代重要的犹太诗人。作为加拿大的民族文学,由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两部分组成。
  
  一、法语文学  最早的法国移民于17世纪初来到加拿大,他们居住在东部滨海地区(当时称阿加地)和圣劳伦斯河两岸。18世纪中叶,居住在滨海地区的法裔移民被英国殖民当局大量放逐,于是以魁北克城为中心的圣劳伦斯河两岸(今魁北克省)便成为法裔移民的集中居住地。加拿大法语文学主要指魁北克文学,也包括少量散居各地用法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加拿大法语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其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
  
  新法兰西时期(1534~1763)  自1534年法国航海家雅克·卡蒂埃发现美洲东北部大陆,1608年萨米埃尔·德·尚普兰建立魁北克城以后,法国的探险家、航海家以及天主教各传教团体先后来到魁北克,并沿圣劳伦斯河不断向美洲内陆深入。接着开始了最初的移民。当时,北美东北部的大片土地称为新法兰西,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这个时期的文献之中,具有文学价值的是耶稣会教士每年给法国教会的报告《耶稣会教士报道》(1632~1693)、于稣林教派教名为"圣母化身"的女修士的7,000 封书信和自传体笔记以及法国军官拉·翁堂男爵(1666~1715)的游记:《游北美》(1702)、《游北美又记》(1703)、《拉·翁堂男爵与野蛮人对话录》(1704)等。这些材料纪录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记载了法国开拓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描述了新法兰西的自然风貌、天文地理和动植物等。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763~1867)  1760年法军于魁北克城外被英军击败,1763年巴黎条约规定新法兰西划归英国管辖,法籍移民纷纷返国。留在北美土地上的是6万多名没有能力飘洋过海的贫困的垦殖者、士兵以及部分教士。他们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为了抵制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他们于1764年在魁北克建立第一个印刷所,创办用英法两种语言出版的《魁北克文学报》(1764~1874),后来又用法语出版《蒙特利尔报》(1778)和《加拿大人报》(1806~1893),后者以坚决反英著称。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特别是1837至1838年的武装暴动前后,涌现了一批政论文作者和政治演说家,著名的有路易·约瑟夫·帕皮诺(1786~1871)、路易·伊波利特·拉封丹(1807~1864)和埃蒂纳·帕朗??1802~1874)。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米歇尔·比博的《书简诗、讽刺诗、歌曲、短诗及其他》(1830)和小欧贝尔·德·加斯佩的《探宝者或一本书的影响》(1837)是法语文学中最初的诗集和小说。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的自治领,成立联邦政府,魁北克作为四省之一参加联邦政府。在英国人占领魁北克的大约100年间,法裔居民依靠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之间的联系,继续使用法语;同时教会以教理问答、圣徒传记等宗教故事作为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阻碍世俗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历史学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诺(1809~1866)编写了加拿大第一部历史《加拿大史》(1845~1848),记载了法国移民在北美的开发过程,被誉为"加拿大法语民族的圣经",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了特殊的贡献,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加尔诺又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打破了假古典主义的传统,开创了早期的浪漫主义。
  
  在加尔诺的影响下,魁北克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家以克雷玛齐书店为中心,于1858年结成"魁北克爱国学社",创办文学杂志《加拿大人之家》,致力于"传播知识,鼓励民族文学的发展",唤醒民族意识。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强调描写本地区的生活,其中重要的作家有奥克塔夫·克雷玛齐(1827~1879),他是加拿大法语地区第一位民族诗人,著有《加拿大老兵之歌》(1855)和《卡里永堡的旗帜》(1858)等爱国诗篇。学社中另一个重要诗人是路易-奥诺雷·弗雷歇特(1839~1908),他深受法国诗人雨果的影响,属浪漫派作家。他的诗歌以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集《北国之花》(1879)和《雪鸟》(1880)获法国法兰西学院"蒙蒂翁文学奖"。诗集《人民传说》(1887)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记载了欧洲移民开发北美的业绩。
  
  参加爱国学社活动的其他作家还有阿尔弗雷德·加尔诺(1836~1904)、庞菲尔·勒美(1837~1918)、亨利·雷蒙·卡斯格兰神父(1831~1904)等人。
  
  随着19世纪中叶联邦政府的成立和魁北克与法国隔绝状态的改变,加拿大法语诗人和作家要求诗歌创作打破狭隘的地区界限,借鉴国外的成就进行革新。蒙特利尔的一些作家、学者于1895年冬成立"蒙特利尔文学社",介绍法国的帕尔纳斯派和象征派诗歌,推动了加拿大诗歌的革新,在魁北克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重要的诗人是埃米尔·内利冈(1879~1941),他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讲究色彩和意境。
  
  小说是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的。初期的小说大多描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菲力浦·欧贝尔·德·加斯佩的《老一辈的加拿大人》(1863)、拿破仑·蒲哈萨的《雅克和玛丽》(1866)分别取材于1760年英军征服魁北克的激战和英殖民当局放逐阿加地法裔移民的事件,歌颂爱国热情。安东·热兰-拉茹瓦的《垦殖者若望·里瓦》(1862)和《经济学家若望·里瓦》(1864),则描写魁北克人的勤劳、热爱土地、忠实于家庭的传统,情节简单,文笔朴实。
  
  20世纪  这是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时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近代文学又以6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文学的基本倾向是模仿法国文学,缺乏独特的风格。1918年出版的文学杂志《尼戈格》(印第安语,意为鱼叉),对大量描写安于农庄生活的文学作品提出批评,认为这种乡土文学缺少加拿大法裔民族的独特风格,主张以"尼戈格"代替耕犁,表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一主张的提出开创了加拿大文学的新时期。
  
  诗歌方面,重要的诗人有圣德尼·加尔诺(1912~1943)、阿兰·格朗布瓦(1900~1974)、丽娜·拉尼埃(1915~
  )和安娜·埃贝尔(1916~
  )。他们被称为加拿大当代 4大诗人。格朗布瓦曾数次来到中国,他的第一部诗集《汉口之书》(1934)是在中国汉口出版的。诗集《夜的岛屿》(1944)等描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漫游和探索。加尔诺擅长以象征手法写自由体诗,文笔简练。女诗人拉尼埃和埃贝尔的诗短小精悍,有时较为艰涩,有时简明透彻。他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克服了追随法国文坛的倾向,具有民族特色。他们的诗充满了被亲人抛弃、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愤懑和孤独感,情绪压抑,色彩黯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移民初期建立的庄园经济日渐衰落,城市人口有很大增长,这些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反映。3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着重描写田园经济解体、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各种道德观表示怀疑的作品。如兰盖(1895~1960)的《三十阿尔邦土地》(1938),费利克斯-安东·萨瓦尔(1896~
  )的《驾木筏的能手梅诺》(1937),热尔曼·盖弗尔蒙(1896~
  )的《不速之客》(1945)和让-沙尔·阿尔维(1891~1967)的《半开化的人们》(1934)等。40年代开始,出现了描写市民生活的小说,为魁北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女作家加布里埃尔·鲁瓦(1909~
  )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转手的幸福》(1945)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利尔市工人区的生活场景,曾于50年代初轰动欧美各国,被译成多种文字。勒梅兰(1919~
  )的《缓坡脚下》(1944)和《普罗夫一家》(1948),以素描的手法,描写小市民的生活,对传统观念提出怀疑。
  
  长期以来,法裔居民以伐木、垦荒为生,居住分散。到了40年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戏剧事业也随之兴起。1948年格拉西安·热利纳创作的剧本《蒂·科克》,是加拿大法语地区第一部剧本,上演后获得成功。
  
  60年代以来,魁北克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称之为"平静革命"。文化界和思想界出现了要求独立和进步、反对压制和束缚、反对教会的浪潮,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批判和抨击,人们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1954年成立"六角出版社",1958年《自由》杂志问世,促进了60年代文学的繁荣。
  
  这时期的创作倾向比较复杂。基本上承袭传统创作方法的作家中比较重要的有安德烈·朗日万(1927~ ),他的小说注重人物所讨论的问题,因而被称为"提问小说",主要作品有《城市的尘埃》(1953)、《人们的时代》(1955)和《美洲驼鹿》(1972)等;伊夫·泰里奥(1916~
  )着重描写当地土著民族的生活,他的作品有《阿加科克》(1958)、《阿西尼》(1960)、《死胡同》(1961)、《小人物的辉煌故事》(1963)等;雅克·费龙(1921~
  )是幽默作家,他的小说大多描写小人物和穷人,对他们充满同情,作品有《未定型的国家的故事》(1962)、《坏评语》(1962)、《英国人的故事及其他》(1964)、《爸爸上司》(1966)等;克莱·马丁的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端著称,她的自传体小说《在铁手套里》(1965)和《右颊》(1967)抨击天主教的教育和夫权思想。有些作家主张文学创作应该符合民族的特点,争取魁北克的独立,反对教会的控制,如热拉·贝赛特(1920~
  )的《书籍推销员》(1960)。另有一些思想激进的作家,以《决意》杂志为核心,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决意派文学"。他们主张为魁北克独立和社会主义而斗争,提倡用朱阿勒语(蒙特利尔工人区通俗口语)写作。代表作家有《被压干榨尽的人》(1964)的作者雅克·雷诺等人。70年代"魁北克党"上台执政,文学中出现了颂扬民族精神、向往独立的作品。诗人加斯东·米龙的诗集《验明身份》(1972)和原籍阿加地的女作家安东妮·马耶的小说《拉小车的贝拉洁》(1979,获1979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最为引人注目。有些作家在表现手法方面有所创新,如雷让·迪夏姆的小说《被吞没者中的女性》(1966)、女作家玛丽-克莱尔·布莱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埃马纽埃尔生命中的一季》(1965)、于贝尔·阿坎的长篇小说《下一个插曲》(1965)、雅克·戈德布的小说《水族馆》(1962)和《你好,加拉诺》(1967)等,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观念,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他们被称为"反小说派"或"新小说派"。
  
  50年代的戏剧创作,以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为主,如马赛尔·迪贝的《贫民区》(1953)和《普通一兵》(1957)。6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揭露社会上层家庭生活和描写心理活动为主的剧作,如迪贝的《白鹅回来的时候》(1966),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政治讽刺剧,如弗朗索瓦兹·洛朗热的讽刺剧《不老不嫩,带血的》(1976)等。1965年魁北克成立"剧作家试验中心",大力推广新戏剧,反对以人物心理活动作为剧情发展主要依据的传统戏剧,强调戏剧结构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米歇尔·特朗布莱的《姑嫂们》(1968)、《永远属于你,你的玛丽-鲁》(1971)等。
  
  60年代以后,重要的诗人除加斯东·米龙外,尚有费尔南·乌埃莱特、保尔·尚贝朗等人。这时诗歌中出现两种新的倾向:一是受美国土风舞、摇摆舞、流行歌曲派的影响的所谓反文化派;另一是受法国"保持原样"派的影响,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探求一种完满的语言形式。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批说唱诗人,他们自己作诗,自己演唱。一般以大家关心的社会问题为题材。他们的说唱形式带有法国民歌的特点,又有美洲黑人文化的影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著名的有费利克斯·勒克莱尔和吉尔·维尼奥。
  
  二、英语文学  加拿大英语文学可追溯至1749年,当时英国开始有计划地向加拿大移民,并传入英国的文化和宗教。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有大批亲英分子涌入加拿大。他们开展的文学活动成为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开端。加拿大英语文学可分为3个时期。
  
  殖民地时期(1749~1867)  这个时期是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形成阶段。
  
  美国独立战争前,现加拿大地区的英语移民主要是来自英国及新英格兰的破产农民,分散在东部新斯科舍等滨海省份,以垦荒种植为业。
  
  这时的英语作品主要是旅居的商人、探险家、牧师和驻军所写的游记、日记、见闻等,记述了加拿大东部、东北部的自然风光、英军的驻防生活以及某些印第安部落的情况等,这些作品都发表在英国出版物上。而驻军家属弗朗西斯·布鲁克夫人(1724~1789)以当时魁北克英国驻军的生活为背景所写的《蒙塔格小传》(1769),是加拿大以至北美洲的第一部小说。
  
  美国独立战争后,原居住在美国的保皇派因在战争中失利而纷纷北迁,前后有 4万余人,多数移居加拿大东部滨海地区。其中的一些文人在新环境中继续写诗著文,阐述拥英反美的观点,抒发流落他乡的愁思,成为加拿大英语文学中最初的文学作品。他们兴建学校,创办报刊,对文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和宗教信仰,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特征,即恪守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反对激进、创新,强调宗教的作用;在文学中则大多模仿或移植英国文学。从内容上反映出作者虽身在加拿大,却向往经济和文化更为发达的宗主国英国和欧洲。
  
  这时较有影响的诗人有新斯科舍省的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1794~1861)。他是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加拿大诗人,所著《新村》(1825)是模仿他的叔祖父英国诗人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而作。这首抑扬双行体的长诗追溯了早期移民开发滨海省份的情况,对未来充满遐想,有些地方描述了加拿大东部地区的风光。安大略省的亚历山大·麦克拉克伦(1818~1896)著有《年轻的加拿大》等短诗,模仿彭斯的诗体。诗中有对苏格兰故乡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新的家乡加拿大的热爱。蒙特利尔的查尔斯·赫维塞吉(1816~1876)所著诗剧《索尔》(1857)和叙事诗《法官的女儿》(1865)等,模仿弥尔顿的无韵体,取材于中世纪历史和《圣经》,表现人与外界势力的冲突。
  
  小说有劝善、描写社会习俗等内容,其中以约翰·理查逊(1796~1852)的《瓦库斯塔》(1832)最有影响。这部传奇是以1763年印第安人攻打底特律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印第安少女与白人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散文创作在滨海地区最为活跃,出现了一些文笔锋利、嘲弄美国的小册子。约瑟夫·豪(1804~1873)是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经常发表演说,以言词犀利、说理性强而著称;还著有诗、游记等,文笔刚劲有力。
  
  安大略省的凯瑟琳·特雷尔夫人(1802~1899)和苏珊娜·穆迪夫人(1803~1885)是一对英国姐妹作家,她们以文笔清秀、情趣高雅闻名。她们的著作《加拿大边界林地》(1836)和《丛林中的辛酸》(1852)分别记述了各自的移居经历。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作品是新斯科舍省地方法官托马斯·哈利伯顿(1796~1865)所著的《钟表商》(1836)。作者出身于保皇派家庭,看到美国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不禁为新斯科舍的前途担忧。他借书中主人公美国商贩斯利克之口,嘲笑新斯科舍人的懒散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以期促使同胞振作精神。斯利克机敏干练,很快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幽默风趣在国际上也赢得好评。
  
  加拿大英语文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具规模。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不列颠北美法案》后,加拿大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它的文学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自治领成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867~1920)  加拿大自治领成立前后,加拿大的民族意识高涨。知识界开展了"加拿大第一"运动。人们要求文学作品反映加拿大,创造民族文学。国际上也有"要看到真正的加拿大文学"的要求。于是以加拿大自然风光和历史为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查尔斯·桑斯特(1822~1893),的写景诗《圣劳伦斯河与萨格奈河》(1856),威廉·柯比(1817~1906)以新法兰西时期的贵族生活为背景所写的历史传奇《金狗》(1877),查尔斯·梅尔(1838~1927)的《梦境诗集》(1868),都是体现新时期的民族精神的作品。《加拿大月刊》和《周刊》相继创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
  
  80年代出现了一批年轻诗人,他们以不同的风格描绘加拿大。《周刊》的主编查尔斯·罗伯茨(1860~1943)和他的表弟布利斯·卡曼(1861~1929)以及阿奇伯尔德·兰普曼(1861~1899)和邓肯·司各特(1862~1947)等 4人的诗,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享有"联邦诗人"之称。他们都受到英国文学的熏陶,推崇先拉斐尔派唯美主义诗歌。他们的诗在词藻和结构上有英国诗人济慈、丁尼生的影响;在思想内容方面则反映出美国诗人爱默生的超验论观点。罗伯茨以写东部渔村和多伦多农村景物的抒情诗见长。他的作品有爱国主义热情,写景细致,间或流露怀旧的感伤情绪。代表作为《平日之歌》。卡曼善于以意象描写自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联想,对人世的变迁发出感叹。他著有《大普瑞湖的低潮》(1893)。兰普曼的写景诗大多表现梦境般的和谐和恬静的自然,描绘了渥太华农村的情景。他的社会诗表现了现代文明和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他的代表作是《大地抒情诗》(1896)。司各特的诗描写了魁北克农村和北部草原印第安人与自然的斗争,代表作有《阿尔的风笛手》。
  
  女诗人伊萨贝拉·克劳弗德(1850~1887)的诗集《马尔科姆的凯蒂及其他》(1884)描写自然带给人们的艰辛甚至死亡,而人在斗争中却得到安慰与爱情。
  
  其他诗人如威尔弗雷德·坎贝尔(1860~1919)、波林·约翰逊(1862~1913)以及罗伯特·塞维斯(1874~1958)等人的抒情诗富有地区色彩,其中包括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印第安人生活等内容的诗歌和民谣。这一时期加拿大英语诗歌创作一片繁荣,丰富多采。
  
  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加拿大的出版业遭受打击,加以主要诗人或早逝,或移居英美,诗歌创作渐趋冷落。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随着读者的激增而在90年代日趋活跃。小说的风格与英美的畅销书是一致的,既给读者以乐趣,又要符合时兴的道德观念。加拿大这时期的英语小说中流行最广的是乡土文学,这些作品一般都有曲折的情节、突出的形象、善有善报的结局,如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1874~1942)所著《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1908)及其续集,是以爱德华太子岛为背景描写女孩安妮的故事。又如拉尔夫·康纳(1860~1937)以西部开拓区为背景的《黑岩》(1898)和以苏格兰移民聚居区为背景的《来自格伦加里的人》(1901)。斯蒂芬·李科克(1869~1944)是这时期著名的幽默散文作家,他的《小镇阳光随笔》(1912)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加拿大集镇的景象,嘲弄了偏狭的心胸和虚伪的作风。
  
  加拿大英语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具有民族特色,一望无际的森林、湖泊,寒冷、空旷的原野,星星点点的农户,这些描写至今仍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 )  1926年加拿大获得外交上的独立,民族意识再次高涨,因而要求作家创作与国力相称的文艺作品。《加拿大文人》、《加拿大论坛》等杂志积极扶植本国作品,提倡小剧院运动,并开展对加拿大文学的研究。20年代初作家协会成立。这些都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戏剧、电影等的繁荣。
  
  20世纪新的文学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加拿大英语作家在这时也多致力于改革与创新。这里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20年代初,加拿大的一些英语诗人深受诗人庞德和艾略特的影响,摈弃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和语汇, 而代之以朴素的词句和自由体, 如罗斯(1894~1966)和雷蒙德·尼斯特(1899~1932)。以后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师生亚瑟·詹姆斯·马歇尔·斯密斯(1902~
  )、弗兰西斯·司各特(1899~
  )、利奥·肯尼迪(1907~
  )和亚伯拉罕·克莱因(1909~1972)等创办《麦吉尔双周刊》,介绍并撰写现代派诗歌。他们主张诗要有现代感;题材要扩大,不应局限于本民族和本地区,要有世界内容;在技巧上或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思想,或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内心世界。他们的创作和活动推动了现代派诗歌在加拿大的普及。同时,多伦多的埃德温·约翰·普拉特教授(1883~1964)吸取了史诗和口头文学的特点,运用现代派诗体创作叙事诗,如《泰坦尼克号》(1935)、《比勃夫和他的道友们》(1940)、《冲向最后一颗道钉》(1952)等,以细致的叙事和写景表现了勇于斗争的英雄主义。女诗人多萝西·李夫西(1909~
  )以写意象派诗闻名。到30年代中期,现代派诗歌完全取代了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3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诗人为劳动人民的疾苦而倾诉,其中以安妮·马里奥特(1913~
  )描写西部草原农民破产的《沙风,我们的敌人》(1939)和李夫西反映工人艰苦的生活的《昼夜》(1936)最有影响。
  
  现实主义小说继乡土文学之后在20年代出现,最初多是描写西部草原农民生活的作品。如罗伯特·斯特德(1880~1959)的《粮食》(1926)、玛莎·奥斯滕索(1900~1963)的《野鹅》等。后来作品的内容扩展到揭示普通人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阴暗面,如弗雷德里克·格罗夫(1872~1948)表现马尼托巴地区欧洲移民生活的《沼泽区的开拓者》(1925)等 4部小说,描述了移民在严酷的大自然中精神和肉体受到摧残的情景。现实主义作家莫利·卡拉汉(1903~
  )在加拿大英语文学中首次描写城市中的小人物以及生活中的失败者的形象,并展现了蒙特利尔的面貌。他的短篇小说集《四月来临》(1936) 和长篇小说《爱的得失》(1951)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女作家梅佐·德·拉·罗施(1885~1961)的作品别具一格。她的《贾尔纳山庄》(1927)及其十余部续集,叙述怀特奥克世家的历史,曾经风行一时。
  
  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迫使作家更加关心社会问题。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写出一些政治内容较强的作品,如贝尔德的《无用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歌创作的显著变化是美国文学的影响比较突出。这时期的诗人反对蒙特利尔派写世界内容的主张。他们提倡诗歌口语化,不用意象或象征手法,要求直抒胸臆。在美国黑山派的影响下,诗人对诗的格式和行节作了改革。神话原型论者则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包含一定的神话内容与原型暗示,作家应按人生各阶段的神话寓意来创造形象。詹姆斯·瑞尼(1926~
  
  )的寓言诗《荆棘衣》(1958)和女诗人杰伊·麦克菲森(1931~
  )的《船夫》(1957)都是按照这种理论创作的。
  
  诗人厄尔利·伯尼(1904~
  )以叙事诗《大卫诗集》(1942)成名,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战争、社会弊端、人性的价值等问题。50年代后他在形式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旧作,取消标点符号,按图形排列诗句。欧文·雷顿(1912~
  )也是受黑山派影响进行形式改革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讽刺社会陋习和文学界的经院习气。帕特里夏·佩奇(1916~
  )属于意象派诗人,她的诗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和感受。
  
  一些诗人仍保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雷蒙德·苏斯特(1921~
  )的诗集《时代的颜色》(1964)反映了多伦多下层社会中人民的呼声。
  
  战后,小说的创作从题材和技巧上都有发展,不少作家采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有些作家以现实主义态度探索加拿大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民族矛盾、与美国的关系、妇女的要求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休·麦克伦南(1907~
  )写了 6部探讨社会问题的小说,《两地孤栖》(1945)和《斯芬克斯重返人间》(1967)是以加拿大的英、法语民族矛盾为题材的作品。他第一个在小说中描写民族矛盾。其他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以莫德凯·里奇勒(1931~
  )的《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1959)最为出色,书中描绘了犹太族在加拿大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女作家埃塞尔·威尔逊(1890~
  ) 、 玛格丽特·劳伦斯(1926~
  )和艾丽斯·门罗(1932~
  )的作品,大多写小资产阶级妇女对爱情、友谊、理想的追求。
  
  5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及美国文学的影响,描写异化心理、生存危机的作品开始出现。较有影响的是厄内斯特·巴克勒(1908~
  )的《山与谷》(1952)和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升》(1972)等。同时,描写地区、乡土生活仍是流行的题材,如作家罗伯逊·戴维斯(1913~
  )以幽默含蓄的笔触写的《恶意的膨胀》(1954)及《脆弱之大成》(1958);米切尔(1914~
  )的《谁见过风》(1947)等。
  
  随着题材的变化,现代的创作方法也被一些作家广为应用。麦克伦南的小说《守夜结束》(1959)、劳伦斯的《石头天使》(1964)以及阿特伍德的小说,往往看不出时间顺序。
  
  战后的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不断发展。总观60年代以后,可看到两种明显的倾向:其一是题材更为广泛,更不限于本国。这是由于各族作家的民族意识增强,大多以本族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为写作的题材,同时,旅居国外的作家又多以其所在国为背景进行写作。其二是电子文化的发展刺激了作家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写小说强调即时的意象和感受,不注意情节,小说趋于诗化;诗则强调客观效果,?浒茨持指袷脚帕?,形成一种图案,又具有歌曲的节奏与音乐的语言。
  
  

参考书目
   G.Bessette,L. Geslin,Ch. Parent, La Littéraure ceanadienne-franaise, 1968.
   Laurent Mailhot, La Littéraure québécoise, Collection “Que sais-je?”no.1579,Paris,1975.
   Desmond Pacey,Creative Writing in Canada,Toronto, 1952.
   Douglas Daymond and Leslie Monkman, Literature in Canada,Toronto,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