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rnament of Clear Realization
现观庄严论
2) Adornment of the Middle Way
中观庄严论
3) Kāvyāla╮kāra
《诗庄严论》
4) Dazhuangyanlunjing
大庄严论经
1.
A Study of the Lexicon of Dazhuangyanlunjing;
《大庄严论经》词汇研究
5)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解脱庄严宝论》
6) Ornament of the Mahayana Sutras
大乘庄严经论
补充资料: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弥勒造。他著了五部论书,《现观庄严》就是其中的头一种。弥勒的书都由无著传述而流传,但这一部似乎流行比较迟,所以以翻译介绍弥勒、无著学说著称的玄奘法师,就没有提到它。
《现观庄严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
它用《优菩提舍》(论议)的体裁,将经文逐段的大意,写成提纲,归纳在各种句义之内,并不拘于字句的解释。《大般若经》内容很复杂,玄奘法师的译本有十六会即十六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开头的五部分。《现观庄严论》所解释的相当于第二分,即《二万五千颂般若》。这一分前后流传的本子也略有变化,论中写出的纲要和晚出的本子最吻合。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里就有一段传说,提到世亲的门人圣解脱军先感觉论文和经文不相应,后来在波罗奈斯见到南印普陀洛传来的《二万颂八品般若经》,才解决了这一疑问,原来论文次第是和那部经符合的(见《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德格版第六十八页)。现存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梵本也就是这一种本子,所以写本常在前面附有《现观庄严论》颂文,而本文的段落也依论中的句义条目区分,并在逐段末尾注了出来。
《现观庄严论》全部分为八品,共二百七十四颂。除掉开头的归敬颂用豹戏调,又最后一品内有五颂用天帝杵调而外,其余都用赞颂调。八品是:一、《一切相智品》(七十三颂),二、《道相智品》(三十一颂),三、《一切智品》(十六颂),四、《现证一切相品》(六十三颂),五、《顶现观品》(四十二颂),六、《渐次现观品》(一颂),七、《一刹那现观品》(五颂),八、《法身品》(四十颂)。在八品前有归敬颂一颂,最后有总结两颂。
就在第一品的一、二颂里说明了为何造论,三、四两颂标出了八句义,总括一经的纲领,第五颂到十七颂细列各句义理的条目,一共有七十义。以上可称为本论的序分。从此以下到论末,分品解说七十义的详细内容,其中更有许多细目,并夹有旁论解释疑难等。
本论这样的组织,完全是从实践方面即从如何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来理会《般若经》的。所以用当前实证的"现观"来做论名。"庄严"是一种文体,也含有如实开示道理的意义(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八品的次第依着狮子贤的解释是这样:为了求得佛果的菩萨应该普遍知道一切法相,所以最初就举出果位的一切相智性来做目标。一切相智须遍知声闻等道才成就,所以其次说道智。道智又须遍知一切事才成就,故又说一切智。由此为了对这已经了解的三类智能够完全自在而修习,先总的得着概括相、道、事的一切相现等觉。其次由迈进的方法而修习达于最胜的边际,得着顶现观。又次对已知道的义理或分或合,整理、巩固来修习,得着次第现观。再加以充分修习,最后证得一刹那现观。次一刹那即证得究竟的法身。这是八其次第相生的意义,也概括了二万五千颂般若全经的全貌。
八句义还可简化为六句和三句,这是在本论最后两个结颂所说的。六句是包括三种智的相,它的加行(这指一切相现观,即修行的总体),加行的极点(顶加行),加行的次第(渐次加行),加行的究竟(一刹那现证),加行的异熟果(法身)。三句义更为简略,乃是将八句合并为境(即修行时智慧所思虑的境界)、行(种种修行)、果(修行之所得)三者。
《现观庄严论》以这样整齐的条理解释般若全经的内涵,明白地指出大乘修行的全程,价值是很大的。并且它所依据的理论和弥勒其他著作从瑜伽一系唯识道理出发的又有不同。它处处都用般若性空的说法(如第一品二十八~三十一颂、七十二颂,第三品十二颂,第四品十一颂、五十九颂、六十三颂,第五品十八颂、二十一颂等)。所以藏文学者说它属于中观的学说一类,宗喀巴更以为它和后来月称一系的见解即应成派相通。
《现观庄严论》,弥勒造。他著了五部论书,《现观庄严》就是其中的头一种。弥勒的书都由无著传述而流传,但这一部似乎流行比较迟,所以以翻译介绍弥勒、无著学说著称的玄奘法师,就没有提到它。
《现观庄严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
它用《优菩提舍》(论议)的体裁,将经文逐段的大意,写成提纲,归纳在各种句义之内,并不拘于字句的解释。《大般若经》内容很复杂,玄奘法师的译本有十六会即十六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开头的五部分。《现观庄严论》所解释的相当于第二分,即《二万五千颂般若》。这一分前后流传的本子也略有变化,论中写出的纲要和晚出的本子最吻合。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里就有一段传说,提到世亲的门人圣解脱军先感觉论文和经文不相应,后来在波罗奈斯见到南印普陀洛传来的《二万颂八品般若经》,才解决了这一疑问,原来论文次第是和那部经符合的(见《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德格版第六十八页)。现存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梵本也就是这一种本子,所以写本常在前面附有《现观庄严论》颂文,而本文的段落也依论中的句义条目区分,并在逐段末尾注了出来。
《现观庄严论》全部分为八品,共二百七十四颂。除掉开头的归敬颂用豹戏调,又最后一品内有五颂用天帝杵调而外,其余都用赞颂调。八品是:一、《一切相智品》(七十三颂),二、《道相智品》(三十一颂),三、《一切智品》(十六颂),四、《现证一切相品》(六十三颂),五、《顶现观品》(四十二颂),六、《渐次现观品》(一颂),七、《一刹那现观品》(五颂),八、《法身品》(四十颂)。在八品前有归敬颂一颂,最后有总结两颂。
就在第一品的一、二颂里说明了为何造论,三、四两颂标出了八句义,总括一经的纲领,第五颂到十七颂细列各句义理的条目,一共有七十义。以上可称为本论的序分。从此以下到论末,分品解说七十义的详细内容,其中更有许多细目,并夹有旁论解释疑难等。
本论这样的组织,完全是从实践方面即从如何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来理会《般若经》的。所以用当前实证的"现观"来做论名。"庄严"是一种文体,也含有如实开示道理的意义(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八品的次第依着狮子贤的解释是这样:为了求得佛果的菩萨应该普遍知道一切法相,所以最初就举出果位的一切相智性来做目标。一切相智须遍知声闻等道才成就,所以其次说道智。道智又须遍知一切事才成就,故又说一切智。由此为了对这已经了解的三类智能够完全自在而修习,先总的得着概括相、道、事的一切相现等觉。其次由迈进的方法而修习达于最胜的边际,得着顶现观。又次对已知道的义理或分或合,整理、巩固来修习,得着次第现观。再加以充分修习,最后证得一刹那现观。次一刹那即证得究竟的法身。这是八其次第相生的意义,也概括了二万五千颂般若全经的全貌。
八句义还可简化为六句和三句,这是在本论最后两个结颂所说的。六句是包括三种智的相,它的加行(这指一切相现观,即修行的总体),加行的极点(顶加行),加行的次第(渐次加行),加行的究竟(一刹那现证),加行的异熟果(法身)。三句义更为简略,乃是将八句合并为境(即修行时智慧所思虑的境界)、行(种种修行)、果(修行之所得)三者。
《现观庄严论》以这样整齐的条理解释般若全经的内涵,明白地指出大乘修行的全程,价值是很大的。并且它所依据的理论和弥勒其他著作从瑜伽一系唯识道理出发的又有不同。它处处都用般若性空的说法(如第一品二十八~三十一颂、七十二颂,第三品十二颂,第四品十一颂、五十九颂、六十三颂,第五品十八颂、二十一颂等)。所以藏文学者说它属于中观的学说一类,宗喀巴更以为它和后来月称一系的见解即应成派相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