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n Campbell Diamond
丹.坎伯尔钻石
2) Cumberland
['kʌmbələnd]
坎伯兰钻石
3) Camberwell
[英]['kæmbə,wel] [美]['kæmbɚ,wɛl]
坎伯威尔
4) Carns diamond
坎斯钻石
5) dember-field
丹伯尔电场
6) Burgess Diamond
伯格斯钻石
补充资料:伯尔,H.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入伍,先后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1942年与安奈玛莉·采希结婚,她后来成为伯尔文学创作的得力助手。1945年 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并在他哥哥的木匠铺作工,在科隆市统计局任助理员。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至1974年先后任西德笔会和国际笔会主席。1979年宣布退出天主教会。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0)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伯尔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广阔深入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与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种种不公正的现象,批判了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
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声没吭》,以50年代初期西德经济复苏为背景,描写普通劳动者在饥饿线上的挣扎,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他采用内心独白,故事情节在平行、交替的心理活动中展开的手法,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鲍格纳夫妇的苦闷和彷徨。小说出版不久,被译成多种外文,从此在国际上闻名。在长篇小说《无主之家》(1954)中,作者采用多层次结构的手法,把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被战争夺去父亲和丈夫的孤儿寡妇以及生活无着的知识分子在战后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作者通过两个都遭到战争破坏而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提出了战后寡妇再婚与社会道德问题,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企图死灰复燃的法西斯势力,而寄希望于两家的儿童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长篇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是伯尔针对50年代西德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辟活动日益猖獗而创作的。作品以建筑师费麦尔三代人建造、破坏和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故事,揭露德国军国主义,要求人们警惕它的复辟。
1963年以后,伯尔的作品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他一改前期作品中的低沉、压抑的情调,对社会的罪恶表示强烈的愤懑。长篇小说《一个小丑的看法》(1963)曾引起强烈反响。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手法,描写一个滑稽演员在教会的迫害下,爱情、事业都遭到失败的故事,抨击了天主教会的蛮横。这部作品招致教会人士的攻击。长篇小说《一次出差的结局》(1966)是一部纪实小说,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描写西德一个小城的木匠格鲁尔父子,由于捐税苛重而破产,愤起对社会采取报复行动;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不同于50年代的作品。这部小说标志着他的创作有了新的转折。作者强调他描写的事件是客观的真实。
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他的创作的高峰。小说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由于不愿意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处世哲学生活而接连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绘了1936至1966年德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塑造了各种典型人物,从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等方面对西德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批判。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纷繁,时空概念大幅度颠倒跳跃,小说的语言随着人物所属的阶层和身份、职务不同而变化。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在题材上是两部相联系的小说,是伯尔遭到警方迫害与新闻界围攻而写。前者描写一个勤劳诚实、不入社会流俗的年轻女佣人,遭到新闻界的诽谤、侮辱,于忍无可忍之中开枪杀人。后者描写一个软弱而善良的报界百万富翁,陷入政敌与警察当局的圈套,被迫成为叛逆者。作者在这两部小说中,对西德新闻界和警察的不义之行进行了批判。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60年代以来,更强调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多采用新闻纪事手法。他善于写作短篇小说,情节紧凑、集中。他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广播剧。由于他的创作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常对现实进行批评,他在本国所受到的毁誉不一。
参考书目
W. J. Schwarz,Der Erz姄hler Heinrich Bll, Bern und München,1968.
H.J.Bernhard,Die Romane Heinrich Blls, Berlin, 1970.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0)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伯尔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广阔深入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与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种种不公正的现象,批判了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
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声没吭》,以50年代初期西德经济复苏为背景,描写普通劳动者在饥饿线上的挣扎,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他采用内心独白,故事情节在平行、交替的心理活动中展开的手法,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鲍格纳夫妇的苦闷和彷徨。小说出版不久,被译成多种外文,从此在国际上闻名。在长篇小说《无主之家》(1954)中,作者采用多层次结构的手法,把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被战争夺去父亲和丈夫的孤儿寡妇以及生活无着的知识分子在战后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作者通过两个都遭到战争破坏而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提出了战后寡妇再婚与社会道德问题,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企图死灰复燃的法西斯势力,而寄希望于两家的儿童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长篇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是伯尔针对50年代西德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辟活动日益猖獗而创作的。作品以建筑师费麦尔三代人建造、破坏和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故事,揭露德国军国主义,要求人们警惕它的复辟。
1963年以后,伯尔的作品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他一改前期作品中的低沉、压抑的情调,对社会的罪恶表示强烈的愤懑。长篇小说《一个小丑的看法》(1963)曾引起强烈反响。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手法,描写一个滑稽演员在教会的迫害下,爱情、事业都遭到失败的故事,抨击了天主教会的蛮横。这部作品招致教会人士的攻击。长篇小说《一次出差的结局》(1966)是一部纪实小说,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描写西德一个小城的木匠格鲁尔父子,由于捐税苛重而破产,愤起对社会采取报复行动;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不同于50年代的作品。这部小说标志着他的创作有了新的转折。作者强调他描写的事件是客观的真实。
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他的创作的高峰。小说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由于不愿意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处世哲学生活而接连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绘了1936至1966年德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塑造了各种典型人物,从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等方面对西德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批判。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纷繁,时空概念大幅度颠倒跳跃,小说的语言随着人物所属的阶层和身份、职务不同而变化。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在题材上是两部相联系的小说,是伯尔遭到警方迫害与新闻界围攻而写。前者描写一个勤劳诚实、不入社会流俗的年轻女佣人,遭到新闻界的诽谤、侮辱,于忍无可忍之中开枪杀人。后者描写一个软弱而善良的报界百万富翁,陷入政敌与警察当局的圈套,被迫成为叛逆者。作者在这两部小说中,对西德新闻界和警察的不义之行进行了批判。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60年代以来,更强调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多采用新闻纪事手法。他善于写作短篇小说,情节紧凑、集中。他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广播剧。由于他的创作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常对现实进行批评,他在本国所受到的毁誉不一。
参考书目
W. J. Schwarz,Der Erz姄hler Heinrich Bll, Bern und München,1968.
H.J.Bernhard,Die Romane Heinrich Blls, Berlin, 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