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ut-fond
海底险滩浅滩
2) paralic zone
滩浅海
1.
KD-1 paralic zone lies in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amphibious zone.
滩浅海KD 1地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浅海水域及滩涂两栖地带,由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和表层结构条件,使得以往浅层资料分辨率较差、信噪比低、连续性较差,深层资料能量弱、信噪比低、干扰背景较大,小构造、小断层及潜山内幕不清晰。
2.
At present, the effects of high-accuracy seismic exploring in paralic zone are little in the world.
滩浅海地区是指沿海滩涂、潮间带和水深低于10m的浅海区域,其特殊的地表条件使得该地区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既不完全等同于陆地,也不完全等同于海上,受其影响,已有的勘探成果普遍存在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的问题。
3.
The suppression of period-varing ghost and multip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to solve in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paralic zone.
滩浅海地区有陆地、沼泽、潮汐和浅海等地表条件,表层结构非常复杂,其高精度地震勘探和处理还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其中,变周期虚反射和多次波的压制方法,是滩浅海地区地震勘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对于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拓宽频带、提高高截止频率、获得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3) beach and shallow sea
滩浅海
1.
Due to the specific surfac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varied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beach and shallow sea area,the exploration work in such an area is different from both continental exploration and sea exploration.
滩浅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表条件和复杂多变的表层结构,既不同于陆上勘探也不同于海上勘探,尤其在两栖地带存在海陆2种施工方式。
4) the shallow sea and the seabeach
浅海滩涂
1.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al preponderance of the shallow sea and the seabeach in Beihai,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 on the breeding of the shallow sea and the seabeach,for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llow sea and the seabeach,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该文根据北海市浅海滩涂的自然优势 ,着重探讨了浅海滩涂养殖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合理利用发展的对
5) shallow layer in Paralic Zone
滩海浅层
6) bayou
[英]['baɪu:] [美]['baɪu]
浅滩海湾
补充资料:浅海海流
浅海中除潮流之外的规模较大的海水流动。通常把浅于200米的海域称为浅海。浅海上持续刮风,海水的密度分布不均,降水或大陆径流的影响,都能形成浅海海流。除此之外,有的浅海海流是深海海流进入浅海的分支。
1877年,美国调查船"布莱克"号和"信天翁"号,在西印度群岛近海和格兰德滩等浅海海域进行了调查,并在佛罗里达海峡测定了海流的速度。20世纪以来,B.海兰-汉森、F.南森、V.W.埃克曼等人的理论,既为深海海流、也为浅海海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沿海的浅海海流,70年代之后,发展了浅海海流的数值计算。
浅海海流在本质上与深海海流没有区别,研究方法和运动方程基本上相同,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特点:
① 底摩擦效应对海流的影响。
研究浅海海流时,无论是严格的理论推导,还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都不能忽略海底摩擦的存在,只是在处理底摩擦方式上略有不同:有时假定底摩擦力和流速成一定关系,有时假定底面的流速为零。由于底摩擦的存在,海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热能,降低了流速。对于风漂流来讲,由于底摩擦的作用,表层流向对风向的偏角x0小于45.5°。海水越浅,偏角越小,且与深度h和摩擦阻力深度D有如下关系:
h/D 1/10 1/4 1/2 3/4 1 2 ......∞
x0 3.7° 21.5° 45° 45.5° 45° 45° 45°
式中μ为涡动粘滞系数;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ρ为海水密度;φ为所研究海区的纬度。
海水深度h 等于1.25D 时,漂流运动的特征与无限深的理想海洋中的风漂流完全一致,因此有人提出,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浅海漂流,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深海漂流。
② 季风、降水、蒸发、大陆径流、结冰和融冰等季节性变化因子的影响。
季风对大陆边缘的浅海海流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浙江、福建的沿岸流,因受季风的影响,冬季携带长江等江河冲淡水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但夏季这种海流几乎消失;在阿拉伯湾同索马里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某些浅海区域,季风使海流呈季节性的变化。降水、蒸发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表层的海流。结冰和融冰的变化,影响着浅海海流的消长。如果冬季结冰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强;反之如果冬季结冰不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弱。
③ 潮流的影响。
在近岸的海湾中,由于非线性效应及海底和海岸的摩擦作用,在潮流中产生了潮汐余流(去掉周期性潮流之后剩余的平均流动),其流速从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可看成浅海海流。
若在涨潮流方向的左面,海岸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则在这个海湾内,潮汐余流往往会构成一个永久的气旋式环流;反之,如果半月形海湾在涨潮流方向的右面,湾内将出现永久的反气旋式环流。在突出岬角处,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共存(见图)。
④ 海流规模的限制。
浅海海流的速度、分布宽度和深度,都比深海海流小得多,输送的水量也少得多,但是它与军事、航海、工业、渔业、泥沙运动、资源开采、污水排放和沿岸居民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例如,河口区泥沙的远距离输送,主要依靠海流;正确掌握和利用海流的特点,可以减少海洋污染,净化人类的环境。此外,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只要掌握浅海海流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书目
景振华著:《海流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66。
M.J.Bowman,W.E.Esaias,eds,Oceanic Fronts in CoastalProcesses,Springer-Verlag,Berlin,1978.
1877年,美国调查船"布莱克"号和"信天翁"号,在西印度群岛近海和格兰德滩等浅海海域进行了调查,并在佛罗里达海峡测定了海流的速度。20世纪以来,B.海兰-汉森、F.南森、V.W.埃克曼等人的理论,既为深海海流、也为浅海海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沿海的浅海海流,70年代之后,发展了浅海海流的数值计算。
浅海海流在本质上与深海海流没有区别,研究方法和运动方程基本上相同,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特点:
① 底摩擦效应对海流的影响。
研究浅海海流时,无论是严格的理论推导,还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都不能忽略海底摩擦的存在,只是在处理底摩擦方式上略有不同:有时假定底摩擦力和流速成一定关系,有时假定底面的流速为零。由于底摩擦的存在,海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热能,降低了流速。对于风漂流来讲,由于底摩擦的作用,表层流向对风向的偏角x0小于45.5°。海水越浅,偏角越小,且与深度h和摩擦阻力深度D有如下关系:
h/D 1/10 1/4 1/2 3/4 1 2 ......∞
x0 3.7° 21.5° 45° 45.5° 45° 45° 45°
式中μ为涡动粘滞系数;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ρ为海水密度;φ为所研究海区的纬度。
海水深度h 等于1.25D 时,漂流运动的特征与无限深的理想海洋中的风漂流完全一致,因此有人提出,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浅海漂流,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深海漂流。
② 季风、降水、蒸发、大陆径流、结冰和融冰等季节性变化因子的影响。
季风对大陆边缘的浅海海流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浙江、福建的沿岸流,因受季风的影响,冬季携带长江等江河冲淡水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但夏季这种海流几乎消失;在阿拉伯湾同索马里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某些浅海区域,季风使海流呈季节性的变化。降水、蒸发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表层的海流。结冰和融冰的变化,影响着浅海海流的消长。如果冬季结冰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强;反之如果冬季结冰不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弱。
③ 潮流的影响。
在近岸的海湾中,由于非线性效应及海底和海岸的摩擦作用,在潮流中产生了潮汐余流(去掉周期性潮流之后剩余的平均流动),其流速从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可看成浅海海流。
若在涨潮流方向的左面,海岸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则在这个海湾内,潮汐余流往往会构成一个永久的气旋式环流;反之,如果半月形海湾在涨潮流方向的右面,湾内将出现永久的反气旋式环流。在突出岬角处,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共存(见图)。
④ 海流规模的限制。
浅海海流的速度、分布宽度和深度,都比深海海流小得多,输送的水量也少得多,但是它与军事、航海、工业、渔业、泥沙运动、资源开采、污水排放和沿岸居民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例如,河口区泥沙的远距离输送,主要依靠海流;正确掌握和利用海流的特点,可以减少海洋污染,净化人类的环境。此外,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只要掌握浅海海流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书目
景振华著:《海流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66。
M.J.Bowman,W.E.Esaias,eds,Oceanic Fronts in CoastalProcesses,Springer-Verlag,Berlin,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