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栗背伯劳
1)  Lanius collurioides
栗背伯劳
2)  Lanius schach
棕背伯劳
1.
Analysis on Color Polymorphism of Lanius schach;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
2.
Preliminary Study on Lanius schach Vocalizations in the Breeding Season in Nanchong,Sichuan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初步研究
3)  Rufous-backed Shrike
棕背伯劳
1.
From March to July 2005,the breeding habit of Rufous-backed Shrike(Lanius schach) was studied in the City of Nanchong,Sichuan Province.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
2.
5days)of Rufous-backed shrike(Lanius schach)was recorded in Nanchong,Sichuan Province during March to May,2005.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
4)  Lanius collurio
红背伯劳
5)  Lanius tephronotus
灰背伯劳
6)  Liyuan anticline
栗园背斜
1.
Discussion on method of hydrocarbon shows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Liyuan anticline;
栗园背斜油气显示层解释方法探讨
补充资料:棕背伯劳
中文学名:棕背伯劳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中文俗名:大红背伯劳

拉丁文名:Lanius schach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物种信息:体长达24厘米左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至21天雏鸟在巢期13~14天,离巢后5~7天仍需亲鸟饲喂,幼鸟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分布于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共有13亚种:西南亚种(L.s tricolor Hodgson)本亚种与其他亚种的区别是从额至上背、眼先至耳羽全黑,上体余部及肩羽浅棕色。国内分布于云南以及西藏昌都地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泰国,缅甸,印度等地(繁殖鸟、冬候鸟);指名亚种(L.s schach Linnaeus)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北至甘肃兰州、陕西秦岭,西至四川、云南(留鸟),偶见于山东。台湾亚种(L.s formosae Swinhoe)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下体几乎纯白,仅有胁及尾下覆羽略染淡棕。仅分布于台湾(留鸟),可能达于福建省武夷山以东的大陆(留鸟);海南亚种(L.s hainanus Birckhead)体色似指名亚种,但个体显著为小型。仅分布于海南岛(留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