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1)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2)  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
3)  Museology [英][,mju:zi'ɔlədʒi]  [美][,mjuzɪ'ɑlədʒɪ]
博物馆学
1.
A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y of Museology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
2.
Study of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Museology
博物馆学理论和原则的研究
4)  digital museum of archaeology
考古数字博物馆
5)  museum learning
博物馆学习
6)  school museum
学校博物馆
补充资料:考古学
考古学
archaeology

   依据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人文科学的一个部门。
   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实物遗存,在时间上涵盖着从人类社会产生直到近代以前的全部历史时期;在内容上则包括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以实物形态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其中形体较大而不可搬动的称为遗迹;形体较小而可以搬动的称为遗物;因人工活动而留下的痕迹则称为遗痕(如手足的印痕和工具挖掘的痕迹等)。各种废弃的遗迹、遗物乃至灰烬、垃圾等集聚在一起形成文化堆积,遗迹或文化堆积所在的地点便称为遗址。墓葬和墓地有时和遗址对称,但从广义上来说也可视为遗址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统称为文化遗存。考古学就是发现和发掘这些遗存,借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
    语源和简史
    语源 西文中archaeology一词,是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使用的术语借用过来的,原意是古代的学问。大约从公元17世纪开始,一些人在搜集古物的同时还进行有目的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考古学(arch-aeology),以区别于古器物学(antiquarianism),但这个名字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通行起来。中国在北宋时期即出现考古一词,如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哲宗元祐七年(1092)编就的一部书就叫做《考古图》。只是考古在当时并没有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名词,而且该词与集古、博古一样都是指对古器物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实际上还是一种古器物学,或称古物学。而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在中国则是受西方考古学的影响,到20世纪初才逐渐应用起来的。
    简史 人类由于对自己历史的关心,很早就注意对古物的搜求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中第一次把石器、玉器、铜器和铁器依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排列,如果没有丰富的古物知识和朴素的进化思想,是难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的。稍晚一些,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在其《物性》诗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达。
   到中国的宋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潮,出现了许多古器物学的著作,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和王黼领衔编的《宣和博古图》等,都是大部头的著述。对古器物的研究至元明中衰,到清代又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主要收 集商周铜器(古代名铜为金)和秦汉以来石刻,兼及泉货、玺印、封泥、镜鉴、玉器、陶器、瓦当、书法、绘画等各种古物,并加以描述、研究,特别是考订其中的铭刻文字的学问,后人称之为金石学。
   
   

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中国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


   
   欧洲的古器物学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主要是收集和研究古典时期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刻和其他物品,以后范围扩展到欧洲各国和中近东地区。到18世纪还陆续成立了一些古物学协会组织。直到1836年,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发表该馆的参观指南,提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所谓三期说,这一著作被一些学者视为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但书名也还是《北欧古物导论》。以上可以说是考古学的萌芽时期。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当时进行考古工作的地区,限于欧洲和近东。1853~1854年,在瑞士发现了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湖居遗址。1856年在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化石,开旧石器时代考古之先河。 之后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第一次把旧石器时代细分为六期,从而使史前考古学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1863年开始发掘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同时对古希腊、罗马的城址和墓地也进行了许多发掘工作。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学者在埃及和西亚也进行了许多调查发掘工作,并且在释读古埃及文和古波斯文方面取得突破。这时一些考古学著作纷纷发表。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标志着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获得了国际的承认。
   考古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大量的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及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被发现,还表现为发掘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在发掘庞贝古城时,以恢复古城的原貌为目的,所有遗迹都按单元进行全面揭露,富人的邸宅和穷人的小屋,精美的物品和普通遗物,都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受到同等的重视。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 曼在发掘特洛伊城时,特别注意划分地层和分层采集全部遗物,强调及时照相、绘图和作各种规格的文字记录,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田野作业方法。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在埃及考古40年,1904年发表《考古学的目的和方法》,是一部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之作。与此同时,瑞典考古学家O.蒙特柳斯在长期研究欧洲和近东考古资料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类型学的方法  ,他1903年发表的《考古学方法论——古物类型学》,是全面论述考古类型学方法的第一部著作。
   20世纪前半叶,考古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发展。除欧洲和西亚、北非地区外,在南亚次大陆发掘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城址,得知远在吠陀时代以前的前第二千纪,南亚便已产生了发达的印度河文明。中国从20年代开始,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一系列新石器文化。1927年起又发掘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了丰富的北京人化石和石器等文化遗存,从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1928年开始系统发掘河南安阳殷墟,证明商代已进入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大大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在美洲,则主要是玛雅文明和秘鲁古文明的发现。
   在这个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被普遍引入考古学研究中,从而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考古学遗存的特点,给予了更充分的注意和更精密的分析。英国考古学家V.G.柴尔德 的研究可视为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时的苏联考古学界则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进行了不少探索。柴尔德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50年代以来,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遗址调查和探测方面,不但较普遍地采用航空考古,还应用了卫星和遥感技术;由于潜水设备的改进,水下考古(见水下考古学)也发展起来;陆地上的调查则相当广泛地利用电磁探测。对各种遗迹、遗物的修复与保存、成分分析、产地探测、制造工艺乃至某些器物功能的研究,都应用了许多当代的先进技术。自1950年开始,用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年代学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用数学方法分析考古资料,加上电脑的应用,还初步形成一门分支学科——计量考古学,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被视为文化落后的非洲现已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最重要的地区。与此同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和农业起源的探索,在西亚、中国和中美洲等地也都取得重大的进展。历史时期的考古也受到更大的注意。许多新独立国家的考古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在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倾向是注意深层次的解释。由于解释方法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一些人对于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可行性提出怀疑。美国L.R.宾福德等人曾于60年代倡导新考古学,主张从文化过程中进行研究。英国的伊恩·霍德提出了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概念。中国等国家的考古学者则主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体系。
    考古学的方法论 
    田野考察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工作分为调查和发掘两个方面。考古调查要注意遗址分布的普遍规律,也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性质遗址的特殊分布规律。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地面踏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可以采用钻探或电磁探测。在一些常规调查不易进行的地方,如沙漠、草原或森林地带可采用航空摄影调查,江河湖海可潜水进行水下调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遥感技术,往往能找到一些局部踏查所不易发现的大型遗迹。
   考古发掘是为了更详细深入地了解遗址,是科学地揭示遗迹和遗物的一种手段。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遗址往往不止一次地为人类居住或进行其他活动,从而形成不止一层的文化堆积;即使是一个时期的居址,从营建、使用到废弃的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文化堆积。这种依次迭压的文化堆积在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或地层。考古发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文化层的顺序依次进行揭露,辨明所有遗迹和遗物的层位,借以判断它们的相对早晚关系,否则便无法依据这些遗存复现遗址的发展过程,从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历史研究。由此可见,以地层学为主要内容的田野考古学,是整个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在考古调查发掘时,对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和动植物遗存等也要进行研究,对古气候的变化给予人类文化的影响要尽可能地予以了解。这种运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人类生活环境的方法,被称为环境考古学。
    室内研究 对田野考古取回的标本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包括编目、登记、照相、绘图、制卡等一系列工作。在此之前要尽可能进行修复,之后还要采取妥善的保存措施。为了进一步了解遗物的相对年代和文化属性,有必要进行类型学研究;而为了获取更多和更加精确的信息,还要尽可能地进行一系列测试与分析。
   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又称标型学,有时称器物形态学,是专门研究遗迹、遗物或器物花纹形态变化规律的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存总是具有一定的形态,而任何实物遗存的形态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形态上局部的变化)和消亡(完全消失或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类型学通常根据遗物所处的地层进行反复排比,以获知其形态演 化的规律,借以推知其相对年代。还可以通过同一时期内不同遗址器物的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地区间文化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标本的测试分析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各种器物的成分、制作工艺、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功能的研究;②人骨(有时是整个人体)和各种动植物标本的鉴定与测量;③年代学的测定与研究。考古年代学要解决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问题。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孰早孰晚,一般由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来确定。绝对年代是指以太阳年为单位的计年法。20世纪50年代后,已经陆续发展起许多测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碳-14断代法。 各种方法测量精度和可测年代幅度也有差别,但都可提供一个大致的年代数值,大大方便了文化谱系的研究和不同谱系间的比较研究。
    考古学文化与历史研究 在史前和早期历史时代的考古学研究中,常常使用文化这一概念。考古学文化通常是指属于一定时期、分布在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共同体。必须具备:①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至少应两种以上,才能构成共同体;如果只有一种器物,哪怕是非常特殊和典型的,也无法构成一个考古学文化。②这种具有一定特征的一群实物遗存,应该不止一次地共同伴出,也就是至少要发现两个以上相同或相近的遗址;如果只有一个遗址,哪怕是非常有特点的,也难以成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而文化传统又常常与人的族群相对应,所以通过考古学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具有那种文化的人们的族属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考古学文化的构成是有层次的,一个文化还可划分为若干类型,有时类型之下还可划分为更小的单位。若干考古学文化有时又可以组成文化群。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发生相互影响或渗透,在一个文化中有时可以看到某些原本属于别的文化的因素。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因素分析,是为了透过考古学文化来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历史的真实。
   考古学是研究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考古学看成是一门历史科学。但考古学同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学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研究的资料主要是实物遗存,发现和研究这些实物遗存需要有特殊的方法,还需要运用许多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它研究的时间幅度比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要超过几百倍,人类漫长的史前史只有靠考古学才能建立起来。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献,它们的古代史和史前史也只有靠考古学才能调查、研究清楚。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对象不但形象、真实,而且往往是文献记载所没有的,即使是历史时期的考古也是如此。因此,只有考古学得到充分发展,才有可能写出一部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完全,在内容上比较充实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古学的出现是历史科学的一场革命。不过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保存到现在,留下来又能够发现和发掘出来的又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发掘时还不免受到科技水平和考古人员能力的限制,以致难以提取其中的全部信息,所以考古学研究历史总是带有局限性的。
    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地区范围、具体对象及应用手段等,考古学可划分为不同的分支。从年代范围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前者研究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后者研究有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按地区范围划分的分支很多,如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日本考古学等。按研究对象划分的分支,则有宗教考古学、美术考古学、铭刻学、甲骨学、古陶瓷学、古钱学、农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包括地质考古学、考古植物学、考古动物学)等。按应用手段划分的分支,有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田野考古学;20世纪因采用水下技术手段,向水域延伸,形成了水下考古学。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必须得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考古学常利用第四纪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科技史、美术史、建筑史的研究成果,对考古材料进行研究和解释;其成果又有助于上述各有关学科的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