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ational Council of Trade Unions
全国工会理事会
4)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unions
全国和国际工会
5) National Indutrial Conference Board
全国工业研讨会
6) N.E.A.
全国工程师协会
补充资料:国际工会组织
若干国家的工人组织组成的国际团体。
概况 国际性工会组织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欧出现。当时一些以西欧国家为主的产业工会,如皮革、烟草、矿业、运输、印刷、纺织、五金等工会建立了国际性联合会。后来这些国际性联合会逐步形成 3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际工会组织:①国际工会联合会(又称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1919年7月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右翼工会联合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名存实亡,1945年宣布解散。②赤色工会国际,1921年 7月由俄国和其他国家的进步工会联合组成。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1938年 2月宣布解散。③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1920年由欧洲国家一些天主教工会联合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停止活动,战后延续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工会组织经过联合、分裂、重新组合,形成了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和世界劳工联合会三大国际工会组织。此外,还有些独立的区域性工会组织,如非洲工会统一组织(1973年4月成立,1988年底在52个国家和地区有会员组织)、欧洲工会联合会(1973年 2月成立,1988年在19个国家有会员组织)、阿拉伯工人工会国际联合会(1956年 3月成立,包括西亚、北非各阿拉伯国家的工会)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工联、自由工联和世界劳联这三大国际工会组织都承认国际工人运动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新问题,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失业和贫困,使人类遭受着折磨,工会地位削弱,会员锐减,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要求调整各自的政策和策略,加强自身建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探索变革中前进。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在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中都享有咨询地位,其主要负责人每年都率团参加国际劳工大会,他们都同意在国际劳工组织范围内开展对话,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磋商和合作。但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难以消除。
主要组织 当代国际工会组织主要有:
世界工会联合会 简称世界工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成立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工会联合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加强团结和统一行动,先后成立了英、苏工会委员会,法、苏工会委员会。1945年 2月,40多个国家不同倾向的工会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世界工会组织的决议。同年 9月25日,来自54个国家的64个全国工会组织和20个国际工会组织的代表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10月,会议转为第一次世界工会代表大会,10月 3日会议结束,宣布世界工联诞生。战后,东西方的冷战加剧,导致世界工联内部不同倾向工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尖锐化。1949年 1月,世界工联执行局举行会议时,英、美、荷兰工会的三位执行委员以世界工联反对"马歇尔计划"为由,退出会议,随后宣布退出世界工联。继之又有29个工会组织相继退出。1990年11月13~20日,世界工联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90年代的工会战略",提出通过工会的对话与行动为工人和人类寻求民主选择。大会主张与一切形式的剥削与压迫进行斗争,为最终消除各种形式的剥削、控制和扩张主义,为消除不发达现象,建立一个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奋斗。大会选举I.扎卡利亚(苏丹人)任主席,A.扎里科夫(苏联人)任总书记。
世界工联的宗旨是: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见解,组织和团结全世界的工会。主要任务包括:协助各国工人建立工会;组织工会的共同斗争,反对一切对劳动人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和民主自由的侵犯;争取劳动人民的工作保障,提高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等。世界工联1988年12月宣布在81个国家和地区有会员组织,会员人数达2.17亿,下设11个产业工会国际,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在法国也有其会员组织。1989年东欧形势剧变,东欧国家的工会组织陆续退出世界工联。
世界工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5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理事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力机构,每年举行 1次。执行局为集体领导机构,每年开会 2次。书记处为常设领导机构,由总书记、副总书记和书记等 9人组成。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机关刊物《世界工会运动》(月刊)、《工会快讯》(周刊)。中国工会是世界工联的创始者之一,积极参加过世界工联的各项活动。1966年12月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停止参加世界工联的活动。1990年,中国工会派观察员出席了世界工联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简称自由工联。1949年英、美等退出世界工联的一些工会建立的国际性工会组织。1949年11月28日,50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个工会组织的代表在伦敦举行了"自由世界劳工会议",12月 7日正式成立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宗旨是:面包、和平和自由。面包:人人享有经济保障和社会正义;自由:通过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达到自由;和平:人人享有自由、正义和尊严。自由工联1988年宣布在96个国家和地区有 141个会员工会组织,会员有8700万,下设17个国际产业工人联合会,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力机构,由35名执委和主席、总书记组成,每年至少开会 2次。小组委员会在执委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紧急和重大问题,由主席、总书记和其他 9名执委组成。书记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由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组成。1988年 3月14~18日举行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选举P.P.纳拉亚南(马来西亚人)任主席,J.范德韦肯(比利时人)任总书记。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版刊物《自由劳工世界》(半月刊),《国际工会新闻》(半月刊),《经济和社会公报》(双月刊)。自由工联坚持在组织上不与世界工联来往。中国工会与它没有正式组织关系。1983年开始,自由工联领导人与中国工人代表进行了一些接触。
世界劳工联合会 简称世界劳联。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1968年10月,为了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召开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决定实现"世俗化",改用现名。它声明不是教会和宗教的附属机构,而是独立于国家、政党和教会的国际工会运动;它仍"以上帝的精神观念"为基本原则,反对"美国资本帝国主义和苏联共产帝国主义",主张建立"人道的、自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它认为自己是"第三世界穷苦工人的工会组织"。它的宗旨是:为创造保证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而斗争。世界劳联认为全世界工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危机,国际工会应集中力量抓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它谴责军备竞赛和一切军事性核试验,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提出"没有工人参与就没有发展"的口号?K?1985年10月宣布在7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4个会员团体,会员2500万,下设12个国际产业工会联合会,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比利时和拉丁美洲,在亚洲和非洲也有一些影响。
世界劳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联合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由36人组成,每年举行 1次。执行局为常设领导机构,由13名成员组成,包括主席、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等。书记处由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组成,处理日常工作。1989年11月20~24日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选举W.贝朗斯(比利时人)任主席,C.卡斯特(阿根廷人)任总书记。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版物有《劳工》(月刊),《新闻公报》(月刊)。世界劳联和国际自由工联关系比较密切,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经常采取"统一行动"。二者都把波兰的团结工会吸收为其成员组织。世界劳联同世界工联也进行对话,相互访问,但一直以世界工联"缺乏一个工会要求的纲领"和"过于紧密地依赖一个集团"为由,拒绝和世界工联搞联合行动。
概况 国际性工会组织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欧出现。当时一些以西欧国家为主的产业工会,如皮革、烟草、矿业、运输、印刷、纺织、五金等工会建立了国际性联合会。后来这些国际性联合会逐步形成 3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际工会组织:①国际工会联合会(又称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1919年7月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右翼工会联合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名存实亡,1945年宣布解散。②赤色工会国际,1921年 7月由俄国和其他国家的进步工会联合组成。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1938年 2月宣布解散。③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1920年由欧洲国家一些天主教工会联合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停止活动,战后延续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工会组织经过联合、分裂、重新组合,形成了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和世界劳工联合会三大国际工会组织。此外,还有些独立的区域性工会组织,如非洲工会统一组织(1973年4月成立,1988年底在52个国家和地区有会员组织)、欧洲工会联合会(1973年 2月成立,1988年在19个国家有会员组织)、阿拉伯工人工会国际联合会(1956年 3月成立,包括西亚、北非各阿拉伯国家的工会)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工联、自由工联和世界劳联这三大国际工会组织都承认国际工人运动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新问题,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失业和贫困,使人类遭受着折磨,工会地位削弱,会员锐减,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要求调整各自的政策和策略,加强自身建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探索变革中前进。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在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中都享有咨询地位,其主要负责人每年都率团参加国际劳工大会,他们都同意在国际劳工组织范围内开展对话,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磋商和合作。但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难以消除。
主要组织 当代国际工会组织主要有:
世界工会联合会 简称世界工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成立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工会联合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加强团结和统一行动,先后成立了英、苏工会委员会,法、苏工会委员会。1945年 2月,40多个国家不同倾向的工会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世界工会组织的决议。同年 9月25日,来自54个国家的64个全国工会组织和20个国际工会组织的代表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10月,会议转为第一次世界工会代表大会,10月 3日会议结束,宣布世界工联诞生。战后,东西方的冷战加剧,导致世界工联内部不同倾向工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尖锐化。1949年 1月,世界工联执行局举行会议时,英、美、荷兰工会的三位执行委员以世界工联反对"马歇尔计划"为由,退出会议,随后宣布退出世界工联。继之又有29个工会组织相继退出。1990年11月13~20日,世界工联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90年代的工会战略",提出通过工会的对话与行动为工人和人类寻求民主选择。大会主张与一切形式的剥削与压迫进行斗争,为最终消除各种形式的剥削、控制和扩张主义,为消除不发达现象,建立一个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奋斗。大会选举I.扎卡利亚(苏丹人)任主席,A.扎里科夫(苏联人)任总书记。
世界工联的宗旨是: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见解,组织和团结全世界的工会。主要任务包括:协助各国工人建立工会;组织工会的共同斗争,反对一切对劳动人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和民主自由的侵犯;争取劳动人民的工作保障,提高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等。世界工联1988年12月宣布在81个国家和地区有会员组织,会员人数达2.17亿,下设11个产业工会国际,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在法国也有其会员组织。1989年东欧形势剧变,东欧国家的工会组织陆续退出世界工联。
世界工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5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理事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力机构,每年举行 1次。执行局为集体领导机构,每年开会 2次。书记处为常设领导机构,由总书记、副总书记和书记等 9人组成。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机关刊物《世界工会运动》(月刊)、《工会快讯》(周刊)。中国工会是世界工联的创始者之一,积极参加过世界工联的各项活动。1966年12月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停止参加世界工联的活动。1990年,中国工会派观察员出席了世界工联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简称自由工联。1949年英、美等退出世界工联的一些工会建立的国际性工会组织。1949年11月28日,50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个工会组织的代表在伦敦举行了"自由世界劳工会议",12月 7日正式成立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宗旨是:面包、和平和自由。面包:人人享有经济保障和社会正义;自由:通过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达到自由;和平:人人享有自由、正义和尊严。自由工联1988年宣布在96个国家和地区有 141个会员工会组织,会员有8700万,下设17个国际产业工人联合会,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力机构,由35名执委和主席、总书记组成,每年至少开会 2次。小组委员会在执委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紧急和重大问题,由主席、总书记和其他 9名执委组成。书记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由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组成。1988年 3月14~18日举行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选举P.P.纳拉亚南(马来西亚人)任主席,J.范德韦肯(比利时人)任总书记。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版刊物《自由劳工世界》(半月刊),《国际工会新闻》(半月刊),《经济和社会公报》(双月刊)。自由工联坚持在组织上不与世界工联来往。中国工会与它没有正式组织关系。1983年开始,自由工联领导人与中国工人代表进行了一些接触。
世界劳工联合会 简称世界劳联。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1968年10月,为了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召开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决定实现"世俗化",改用现名。它声明不是教会和宗教的附属机构,而是独立于国家、政党和教会的国际工会运动;它仍"以上帝的精神观念"为基本原则,反对"美国资本帝国主义和苏联共产帝国主义",主张建立"人道的、自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它认为自己是"第三世界穷苦工人的工会组织"。它的宗旨是:为创造保证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而斗争。世界劳联认为全世界工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危机,国际工会应集中力量抓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它谴责军备竞赛和一切军事性核试验,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提出"没有工人参与就没有发展"的口号?K?1985年10月宣布在7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4个会员团体,会员2500万,下设12个国际产业工会联合会,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有区域性组织。其主要力量在比利时和拉丁美洲,在亚洲和非洲也有一些影响。
世界劳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举行1次的代表大会。联合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由36人组成,每年举行 1次。执行局为常设领导机构,由13名成员组成,包括主席、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等。书记处由总书记和副总书记组成,处理日常工作。1989年11月20~24日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选举W.贝朗斯(比利时人)任主席,C.卡斯特(阿根廷人)任总书记。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版物有《劳工》(月刊),《新闻公报》(月刊)。世界劳联和国际自由工联关系比较密切,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经常采取"统一行动"。二者都把波兰的团结工会吸收为其成员组织。世界劳联同世界工联也进行对话,相互访问,但一直以世界工联"缺乏一个工会要求的纲领"和"过于紧密地依赖一个集团"为由,拒绝和世界工联搞联合行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