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rainage modulus
排水模量
2) water discharge
排水,排水量
3) drain discharge
排水量
1.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abnormal drain discharge from main dam foundation drainage hole of Baise Multipurpose Dam Project;
百色主坝基础排水孔排水量异常成因分析及处理
4) sewage flow rate
污水排量
5) displacement
[英][dɪs'pleɪsmənt] [美][dɪs'plesmənt]
排水量
1.
Ship Displacement/Cost Studies Using Small Perturbation Analysis;
应用小扰动分析方法进行舰船排水量/费用影响研究
2.
This method is used to calcal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main dimensions of submarines.
潜艇设计中,排水量和主尺度的确定是潜艇概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3.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principal dimensions of submarine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submarine functional concept.
提出了一种按潜艇功能概念确定潜艇排水量和主尺度的新方法,它不仅满足模块化设计的需求,而且有足够的工程预报精度,可应用于潜艇的概念设计。
6) leakage discharge
排漏水量
1.
Leakage and leakage discharge of end face seal were calculated as examples.
通过实例计算了端面密封的泄漏量和排漏水量,根据结果分析了造成油润滑导轴承浸水受损的端面密封失效原因。
补充资料:排水
排除农田多余水分,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以利作物生长的农田水利措施。农田多余水分一般指过多的地面积水、过量的土壤滞水和水位过高的地下水。
排水技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但直至1856年达西定律问世后,由于水文学、水力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才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它包含排水原理、渗流理论、排水工程及排水管理等内容,是农田水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排水原理 水是作物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生产力。
土壤初始含水量(湿度)低时,土壤颗粒相对地存在自由空隙结构,可使氧气通过空隙自由渗透。当土壤含水量增高时,孔隙内的空气被迫上升并排入大气。而一旦氧气被排出,土壤再从潮湿状态转变到干燥状态的过程中,含氧量的恢复速度却很慢。持续的通气不良会导致细胞的死亡和细胞渗透率的减小,甚至导致作物根系死亡。过湿土壤的温度较低,而且常常表现出缺氧,水、肥、气、热状况恶化。在干旱、半干旱的灌溉地区,灌溉之后或雨季过后,地下水位随之升高,含盐的地下水随毛管上升,又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因此,在天然排水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人工排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水分和氧气之间、土壤水分和盐分之间的平衡,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
排水不仅可以直接改善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的关系,而且可以间接地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如可以提前播种期和延长耕作期,使农业机械和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等。由于排水可以调节水分和盐分状况,它是区域性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进行排水再利用,还能减少地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情况下无益的蒸发,增加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理想的和完全的排水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过量的排水则会带来土壤过分干燥或影响区域性水量平衡。为此主要应建立一个土壤、作物、灌溉、排水等方面最优组合的排水系统,并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
排水要求 中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因此,排水要求也因地而异。在地面、地下径流不畅的低洼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下湿地,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地下水位过高,需要通过排水对土壤疏干改良(见沼泽地排水);在有盐碱的地区,需要通过排水排盐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见盐碱地排水);在南方圩区及湿润地区,须排除地面积水及土壤中的过多水分(见圩田排水);在具有灌溉设施的水稻区,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排水设施,以调控地面水量;即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有土壤盐渍化威胁的地区,也应注意排水?缘骺赝寥乐械乃⒀危恢劣谠谝缀怠⒁桌浴⒁子谘巫栈幕苹春F皆厍蚺潘牍喔染哂型鹊闹匾裕匦胪骋还婊辈⒕佟?
排水要求也因土壤、作物不同,或同一作物不同的生育期而有差别。如一般作物在生长后期比前期耐涝;生长在盐碱地上的作物要求地下水埋深大于非盐碱土地。为保持土壤有适宜的含水量,除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外,应保持地下水有一定的深度,这个通过排水而达到的地下水深度称排水定额。根据试验资料,中国几种主要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见表。
排水工程技术 地面排水工程的要求和标准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并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耐涝能力及耕作栽培措施有关,实施时还要进行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一般采用 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作为设计标准(见排涝)。排水工程技术分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类。地面排水利用较浅的明沟,以排走农田多余的地面水,使作物不受淹涝。地下排水利用较深的明沟、地下暗管或竖井,以排走过多的地下水和盐分。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称为水平排水,竖井排水又称垂直排水。在黄淮海平原,也有把竖井排水与沟渠结合起来的方式,井灌井排与渠灌沟排结合,做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筹利用。
排水系统 即排水工程的成套设施,由田间排水沟网、输水沟道及其建筑物、容泄区等组成。农田中的地面水和土壤中的过多水分由田间排水沟网汇集,流入输水沟道(斗沟、支沟、干沟),水流逐级下泄,最后由干沟排入容泄区。若容泄区水位低即可进行自流排水;若容泄区水位高,那就需要修建扬水站进行抽排。
规划布置 排水系统的规划布置应尽量利用地形条件,控制全部排水区面积,以满足排水要求并减少工程量,提高防涝能力和经济效益。排水系统应与灌溉系统相配套,并同道路、林带密切结合,形成完整的灌、排、路、林、田系统。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以利人畜健康。为了取得最大排水效益,通常将末级固定排水沟(管)沿地形等高线布置,与地形坡度成正交或接近垂直,以充分拦截地面和地下径流。下一级集水沟则与地形等高线正交,以加大坡降,增强输水能力。排水措施根据补给水来源条件而定。对于有侧向径流补给的,采用截流排水(或截渗排水)的形式,以拦截外来径流,降低地下水位;对于有当地径流补给或地面水入渗条件的,则合理布设地面排水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如上述两者兼有时,则必须增大排水沟密度,提高排水标准。
排水沟(管)的深度和间距 排水沟的开挖深度和排水暗管的埋设深度,根据所负担的排水量和要求控制的最大地下水位埋深确定。田间排水沟(管)的间距,则根据实地调查、现场和模拟试验以及理论计算,综合分析各项因素,按照投资省和效益大的原则确定。以地下排水为例,满足土壤水分控制要求的排水沟(管)深度在1.0~1.5米之间,排水间距一般为50~100米。如要同时满足土壤水分和盐分控制的要求,排水深度须在2.0~2.5米之间,排水间距100~200米。排地面水一般采用田间浅密沟系统,其深度和间距比排地下水的要小。(见彩图)
地下水进入明沟和暗管的渗流分为稳定运动和非稳定运动两类情况。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流量、地下水面(浸润线)和渗流区各部位的流速都相对稳定,不随时间变化。非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流量和浸润线等则随时间变化。当排水明沟和暗管的深度,已根据水位要求确定以后,其间距可通过渗流计算确定。也可以采用室内模拟手段或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根据排水作用与经济效益分析,选择合理的间距。
施工和管理 开挖排水沟常用的施工机械有铧式开沟犁、暗沟犁和开沟铺管机等。正确的管理和养护是保证充分发挥排水效益的关键。排水明沟需要经常进行清淤、除草,保持边坡和断面稳定,使排水畅通。排水暗管则需要通过检查井和排水出口,经常查看水流情况,发现淤堵及时清除(冲淤或掏洗)。矿化度低(含盐量小于2克/升)的排泄水可以用于灌溉,以增补水源。矿化度较高(含盐2~4克/升)的排泄水,可掺和淡水或结合降雨后用于灌溉。对于不能利用的咸水,则需排出区外。对各种排水建筑物也须经常注意养护维修,保持闸门启闭灵活,过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使之正常发挥作用。
研究方向 根据农田排水事业的需要和排水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着重解决暗管排水的设计、施工,特别是暗管的管型、管材和管孔大小、裹滤材料以及明沟防止塌坡、清淤、除草等问题。同时,排水经济、排水管理、排水水质,以及排水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也将受到重视。
参考书目
J.范席福加德著,胡家博译:《农业排水》,水利出版社,北京,1982。(Jan van Schilfgaarde, Drainage for Agricultur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Inc.,Madison,Wisconsin,USA,1974.)
L.K.Smedma,D.W.Rycroft, Land Drainage,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London,1983.
排水技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但直至1856年达西定律问世后,由于水文学、水力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才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它包含排水原理、渗流理论、排水工程及排水管理等内容,是农田水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排水原理 水是作物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生产力。
土壤初始含水量(湿度)低时,土壤颗粒相对地存在自由空隙结构,可使氧气通过空隙自由渗透。当土壤含水量增高时,孔隙内的空气被迫上升并排入大气。而一旦氧气被排出,土壤再从潮湿状态转变到干燥状态的过程中,含氧量的恢复速度却很慢。持续的通气不良会导致细胞的死亡和细胞渗透率的减小,甚至导致作物根系死亡。过湿土壤的温度较低,而且常常表现出缺氧,水、肥、气、热状况恶化。在干旱、半干旱的灌溉地区,灌溉之后或雨季过后,地下水位随之升高,含盐的地下水随毛管上升,又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因此,在天然排水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人工排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水分和氧气之间、土壤水分和盐分之间的平衡,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
排水不仅可以直接改善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的关系,而且可以间接地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如可以提前播种期和延长耕作期,使农业机械和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等。由于排水可以调节水分和盐分状况,它是区域性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进行排水再利用,还能减少地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情况下无益的蒸发,增加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理想的和完全的排水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过量的排水则会带来土壤过分干燥或影响区域性水量平衡。为此主要应建立一个土壤、作物、灌溉、排水等方面最优组合的排水系统,并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
排水要求 中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因此,排水要求也因地而异。在地面、地下径流不畅的低洼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下湿地,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地下水位过高,需要通过排水对土壤疏干改良(见沼泽地排水);在有盐碱的地区,需要通过排水排盐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见盐碱地排水);在南方圩区及湿润地区,须排除地面积水及土壤中的过多水分(见圩田排水);在具有灌溉设施的水稻区,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排水设施,以调控地面水量;即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有土壤盐渍化威胁的地区,也应注意排水?缘骺赝寥乐械乃⒀危恢劣谠谝缀怠⒁桌浴⒁子谘巫栈幕苹春F皆厍蚺潘牍喔染哂型鹊闹匾裕匦胪骋还婊辈⒕佟?
排水要求也因土壤、作物不同,或同一作物不同的生育期而有差别。如一般作物在生长后期比前期耐涝;生长在盐碱地上的作物要求地下水埋深大于非盐碱土地。为保持土壤有适宜的含水量,除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外,应保持地下水有一定的深度,这个通过排水而达到的地下水深度称排水定额。根据试验资料,中国几种主要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见表。
排水工程技术 地面排水工程的要求和标准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并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耐涝能力及耕作栽培措施有关,实施时还要进行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一般采用 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作为设计标准(见排涝)。排水工程技术分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类。地面排水利用较浅的明沟,以排走农田多余的地面水,使作物不受淹涝。地下排水利用较深的明沟、地下暗管或竖井,以排走过多的地下水和盐分。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称为水平排水,竖井排水又称垂直排水。在黄淮海平原,也有把竖井排水与沟渠结合起来的方式,井灌井排与渠灌沟排结合,做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筹利用。
排水系统 即排水工程的成套设施,由田间排水沟网、输水沟道及其建筑物、容泄区等组成。农田中的地面水和土壤中的过多水分由田间排水沟网汇集,流入输水沟道(斗沟、支沟、干沟),水流逐级下泄,最后由干沟排入容泄区。若容泄区水位低即可进行自流排水;若容泄区水位高,那就需要修建扬水站进行抽排。
规划布置 排水系统的规划布置应尽量利用地形条件,控制全部排水区面积,以满足排水要求并减少工程量,提高防涝能力和经济效益。排水系统应与灌溉系统相配套,并同道路、林带密切结合,形成完整的灌、排、路、林、田系统。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以利人畜健康。为了取得最大排水效益,通常将末级固定排水沟(管)沿地形等高线布置,与地形坡度成正交或接近垂直,以充分拦截地面和地下径流。下一级集水沟则与地形等高线正交,以加大坡降,增强输水能力。排水措施根据补给水来源条件而定。对于有侧向径流补给的,采用截流排水(或截渗排水)的形式,以拦截外来径流,降低地下水位;对于有当地径流补给或地面水入渗条件的,则合理布设地面排水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如上述两者兼有时,则必须增大排水沟密度,提高排水标准。
排水沟(管)的深度和间距 排水沟的开挖深度和排水暗管的埋设深度,根据所负担的排水量和要求控制的最大地下水位埋深确定。田间排水沟(管)的间距,则根据实地调查、现场和模拟试验以及理论计算,综合分析各项因素,按照投资省和效益大的原则确定。以地下排水为例,满足土壤水分控制要求的排水沟(管)深度在1.0~1.5米之间,排水间距一般为50~100米。如要同时满足土壤水分和盐分控制的要求,排水深度须在2.0~2.5米之间,排水间距100~200米。排地面水一般采用田间浅密沟系统,其深度和间距比排地下水的要小。(见彩图)
地下水进入明沟和暗管的渗流分为稳定运动和非稳定运动两类情况。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流量、地下水面(浸润线)和渗流区各部位的流速都相对稳定,不随时间变化。非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流量和浸润线等则随时间变化。当排水明沟和暗管的深度,已根据水位要求确定以后,其间距可通过渗流计算确定。也可以采用室内模拟手段或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根据排水作用与经济效益分析,选择合理的间距。
施工和管理 开挖排水沟常用的施工机械有铧式开沟犁、暗沟犁和开沟铺管机等。正确的管理和养护是保证充分发挥排水效益的关键。排水明沟需要经常进行清淤、除草,保持边坡和断面稳定,使排水畅通。排水暗管则需要通过检查井和排水出口,经常查看水流情况,发现淤堵及时清除(冲淤或掏洗)。矿化度低(含盐量小于2克/升)的排泄水可以用于灌溉,以增补水源。矿化度较高(含盐2~4克/升)的排泄水,可掺和淡水或结合降雨后用于灌溉。对于不能利用的咸水,则需排出区外。对各种排水建筑物也须经常注意养护维修,保持闸门启闭灵活,过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使之正常发挥作用。
研究方向 根据农田排水事业的需要和排水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着重解决暗管排水的设计、施工,特别是暗管的管型、管材和管孔大小、裹滤材料以及明沟防止塌坡、清淤、除草等问题。同时,排水经济、排水管理、排水水质,以及排水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也将受到重视。
参考书目
J.范席福加德著,胡家博译:《农业排水》,水利出版社,北京,1982。(Jan van Schilfgaarde, Drainage for Agricultur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Inc.,Madison,Wisconsin,USA,1974.)
L.K.Smedma,D.W.Rycroft, Land Drainage,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London,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