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奥斯卡港
1)  Oskarshamn
奥斯卡港
2)  Port Okha
奥卡港
3)  Oscar [英]['ɔskə(r)]  [美]['ɑskɚ]
奥斯卡
1.
Thinking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Taking Chinese movie impacting Oscar as an example;
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思考——以华语电影冲击奥斯卡为例
2.
Oscar In the "Three-Level Trial":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Oscar Matzerath in The Tin Drum
“三重审判”中的奥斯卡·马策拉特
4)  Oscar (Academy Awards)
奥斯卡奖
5)  Karlshamn
卡尔斯港
6)  Puerto Barrios
巴里奥斯港
补充资料:奥斯卡级核潜艇
奥斯卡级核潜艇
奥斯卡级核潜艇

(一)研制背景与计划

1.型号的产生

美国快速航母作战编队具有深入敌方领土,执行战略核攻击的能力。前苏联海军一向把攻击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保卫本土不受严重威胁,作为主要战略使命之一。自60年代以来,前苏联先后建造了“回声”(eeho)-ⅱ级(29艘)、“查理”(charlie)级(18艘)巡航导弹核潜艇。

为了替换这些核潜艇,遂于1969年提出了建造一级高性能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计划,即“奥斯卡”(oscar)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2.研制计划

(1)计划概况

“奥斯卡”级核潜艇是在前几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基础上改进的。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在靠近前苏联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占据航母编队航线的前方阵地,在导弹的最大射程内用多枚导弹攻击航母编队。根据需要,击毁一艘大型舰艇需要2~7枚导弹,齐射数为4~15枚左右,因此研制了装备24枚导弹的潜艇,可进行二次攻击。

“奥斯卡”级核潜艇共分为两型,i型艇在1978~1983年内建造2艘;ⅱ型艇从1983年开始建造,已建成11艘,在建1艘。

(2)研制时间表

提出“奥斯卡”级核潜艇战术技术任务书1969年

“奥斯卡”-i型艇首艇开始建造1978年

“奥斯卡”-i型艇首艇服役1980年11月

“奥斯卡”-ⅱ型艇首艇服役1986年12月

“奥斯卡”-i型艇第2艘艇退役1997年

“奥斯卡”-ⅱ型艇第12艘服役2001年

(3)研制单位

该级艇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北德文斯克造船厂(severodvinsk)建造。

3.使命任务

该级艇的主要任务是在靠近俄罗斯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可用多枚导弹同时对目标发动攻击,也可与远程海上轰炸机和水面舰艇协同作战,对航母作战编队实施饱和攻击。初始目标数据由卫星或侦察机提供。

该级艇还可以利用远程巡航导弹攻击敌方国土。该级艇也可承担巡逻、侦察、搜集情报、布雷等多种作战任务。

4.服役状况

该级艇自1978年开始建造,至今已建成“奥斯卡”-i型艇2艘,已于1997年退役;1986年12月-1997年5月建成并服役“奥斯卡”-ⅱ型艇11艘,7艘在役,在建1艘。

(二)总体性能与装备

1.基本性能

排水量,水面/水下(t):13900/18300

主尺度,长×宽×吃水(m):154×18.2×9

轴功率mw(hp):73.5mw(100000hp)

航速,水面/水下(kn):20/33

续航力(nmile):300000

下潜深度(m):500

艇员编制(名):107

动力装置:2台vm5型压水堆,2台蒸汽轮机,双轴,2个7叶固定螺距螺旋桨。

导弹发射筒:24具。

导弹:ss-n-19巡航导弹。

鱼雷发射管:4具533mm。2具650mm。

鱼雷:53型、65型鱼雷。

反潜导弹:ss-n-15、ss-n-16反潜导弹。

水雷:32枚。

声呐:“鲨鱼鳃”型主/被动中低频搜索和攻击用艇壳声呐,“鲨鱼肋”型被动低频舷侧阵声呐,“鼠鸣”型主动高频攻击用艇壳声呐,“金字塔”型被动甚低频拖曳线列阵声呐。

导航: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六分仪。

雷达:“窥探对”型、“窥探片”型对海警戒雷达,i波段;“穿孔盘”型火控雷达;“场灯”、“方环”型侦察雷达。

通信:自动无线电通信系统,“活动弹簧”型卫星通信,低频、甚低频拖曳浮标天线,极低频浮力天线。

电子对抗:“圆边帽”型、“团砖”型、“棒砖”型电子对抗措施;“克里姆”-2型敌我识别器。

指挥和控制:作战控制情报系统。

2.总体布置与结构

该级艇采用水滴形线型,双壳体结构。采用变直径的圆筒形耐压壳体,中部直径8.5m,两层壳体之间的间距约为4m,所以艇体很宽。艇体首尾非耐压壳体呈圆锥形,具有水滴形首部,尾部是十字形操纵面,指挥台围壳较长约32m。为了容易破冰浮出,指挥台围壳装设了加强板,围壳顶做成圆形加强盖。在围壳内设有漂浮救生舱。首水平舵靠近首部,可以收回艇体中。

i型艇内分9个舱室,采用小分舱结构(见图2.2-10)。ⅱ型艇多设一个舱室,排水量增加了约1600t。

3.动力装置

该级艇装备了2台vm5型紧凑布置压水堆装置。每台反应堆热功率200mw。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