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汽缸注油器本体
1)  body of cylinder lubricator
汽缸注油器本体
2)  body of cylinder lubricator
气缸注油器本体
3)  cylinder oiler
汽缸注油器
4)  cylinder lubricator joint
汽缸注油器接头
5)  liner of cylinder lubricator
汽缸注油器套筒
6)  plunger of cylinder lubricator
汽缸注油器柱塞
补充资料:绍兴三缸

绍兴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是与绍兴的三只缸分不开的。所谓“绍兴三缸”即绍兴的酒缸,绍兴的酱缸、绍兴的染缸。仅从目前绍兴城乡所开办的酒厂、酿造厂、印染厂来说就达数百家之众,至于绍兴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这类工厂那就更多了。可以说“绍兴三缸”为绍兴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绍兴三缸的有关史料,过去很少见于报端、杂志与书刊,现整理成文奉献给读者,这份资料较为珍贵,凡想了解绍兴酒厂、酿造厂及印染厂历史的,一定会欢喜它。

醉乡话酒缸

传统的绍兴工业素以“三缸”著称,这就是酒缸、酱缸、染缸,其中以酒缸为最。而绍兴地方酿酒史,应该是从这个地区进入农业社会,粮食有了一定剩余以后开始的,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稻壳、稻秆等历史物迹的发现,说明当时绍兴周围地区农业生产已具一定发展规模,从绍兴络续发掘出土的文物证明,先祖们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具备了酿酒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实际生产能力。绍兴酒的有关文字记载可追溯到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为迅速增加国家人口,曾规定:“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于,二壶酒,一豚。”的奖励制度。(《国语·越语》)。又据《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时,越国父老向他敬献带糟浊酒,勾践把酒倒进河的上游,与军民迎流同饮,于时士气感奋,战气百倍,历史上称之为“箪醪劳师”。倒酒之河即今日绍兴市区南端的“投醪河”。

汉代,汉武帝三年(公元前98年)“初榷酒酤”,对酿酒卖酒实行专卖,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其时,按酿酒所用原料的不同,把酒分力上、中、下尊三等,会稽(今绍兴)不产稷粟而以糯米为酿酒原料,故所产之酒位列上尊。《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西汉末年,官酒的原料与出酒比例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个比例与现今绍兴淋饭酒配比大体相同,由此可见,今日的绍兴酒在酿造方法的某些方面,是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而加以发展的。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围堤筑湖,把会稽山的溪流汇于湖中,使沿湖两岸五谷丰登,旱涝保收,为酿酒业发展提供了原料的保证,同时,也为酿酒业提供了优质而丰沛的水源。

魏晋时期,晋室东迁,大批中原人士进入会稽郡,饮酒之风随之大盛,《晋书》记载,“山阴人孔群,性嗜酒,......尝与亲友书云: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曲糵事。”其时,会稽始作“女酒”,并成之为习俗。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书圣王曦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会山阴会稽间的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修楔盛会,王曦之乘酒兴写下了誉满千古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为绍兴酒史增添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到南北朝时,绍兴所产的酒已从浊醪发展为“山阴甜酒”。南朝梁元帝肖绎在《金楼子中》,对其11岁(公元518年)时在会稽喜饮“山阴甜酒”有记载:“吾小时,夏日夕中降沙蚊镯,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谈有时至晓,率以为常”。(《百子金书》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之淡》中认为绍兴酒是以“山阴甜酒”开始的,“彼时即名为甜酒,其醇美可知”。

唐代时,国家盛年,越州酿酒业十分发达,朝廷对酒的质量要求也颇严,据《唐书》载,凡有酿造出卖劣酒者,一经发现,即予定罪,越州所产之酒,更以郁香醉人闻名,文人墨客喜以“醉乡人”自居,越州任浙东观察使7年的大诗人元稹在《酬乐天喜邻郡》诗中写道:“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白居易在一首和诗中说,“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越州始以“醉乡”之名传颂遐迩。

宋代,酒税是朝廷重要财政收入。据《文献通考》所载: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越州酒课税在十万贯以上,较附近各州高出一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