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bak
莱巴克
2) Barclays
巴克莱
1.
And his extreme nominalism is his idea of philosophy and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ought, the idea in the whole philosophy at Barclays co-ordinate position, because it covers the philosophy and system of Barclays various points, 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anti - theory as the core to the external radiation.
巴克莱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之一,也是近代经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
3) ractopamine
莱克多巴胺
1.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ractopamine and clenbuterol residues in meat product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同时测定肉类中的莱克多巴胺与克伦特罗
2.
Detemination of ractopamine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in feeds;
UPLC/MS-MS测定饲料中的莱克多巴胺
3.
Rapid determination of ractopamine in swine feed by using GC/MS;
猪饲料中莱克多巴胺的GC/MS快速测定
5) ractopamine
盐酸莱克多巴胺
1.
A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determining residual clenbuterol and ractopamine in animal liver(tissues) us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建立了同时测定动物肝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和盐酸莱克多巴胺残留量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
Study on spectral and immune identification of artificial antigen of ractopamine
盐酸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 hydrochloride,RCT)是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即使极低剂量残留对人类健康也有危害。
6) ractopamine synthesis
合成莱克多巴胺
1.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 MS) and collisional activation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arget compound and compounds that were produced in side reactions in ractopamine synthesis.
采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 MS)结合碰撞诱导解离 (CA)技术分析了合成莱克多巴胺 (Ractopamine)产品溶液中目标化合物和副反应产物。
补充资料:巴克莱,G.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主教,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
生平和著作 巴克莱1685年 3月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读书,1704年毕业。170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初级研究员,在学院里担任过辅导员、希腊语和希伯莱语讲师等职。巴克莱曾多次前往欧洲大陆,游历巴黎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1721年被授予神学博士,并就任高级研究员。1724年被任命为德利教区的教长。他长期设想要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现属美国的百慕大区创办一所培养传教士的学院,于1728年9月启程赴美,翌年1月到达北美罗特岛,等了3年,终因议院未能拨款,只得离美返英。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教区的主教。1752年移居牛津。1753年 1月病逝。
巴克莱的第 1部著作《视觉新论》1709年在都柏林出版。该书通过对视觉与触觉本质的说明,提出视觉的对象即在观察者心中,企图得出否定物质存在的结论。1710年 5月他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在都柏林出版,该书阐述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原理。1713年在伦敦出版了他的《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这是一本通俗的对话体著作,企图批驳对"非物质主义"思想的种种责难。巴克莱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论消极服从》(1712)、《论运动》(1720)、《论如何防止大英帝国的毁灭》(1721)、《视觉论辩释》(1733)、《分析学家》(1734)等。
非物质主义 巴克莱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光学也日益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进一步为自然科学作出新论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已经执掌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既要利用宗教来统治人民,又要借助自然科学以发展生产。巴克莱力图建立一种既能维护宗教神学,又能修正科学实质的思想体系。他歪曲利用感觉论、经验论的形式、创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非物质主义"哲学,为宗教教条提供"新的"论证。
巴克莱哲学从J.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但他认为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他把观念划分为三种:感觉观念、反省观念和想象观念。所谓想象观念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对感觉和反省所感知的观念的分解、结合或表象。这三种观念虽有差别,但最后都归于感觉。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就是感觉。在关于观念或感觉的来源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巴克莱断言,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不能同别的东西相似;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反之,物却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例如,当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经常在一起出现时,我们便把这些观念作为一个单独的物来看待,并用苹果的名称来表示它。在巴克莱看来,不是由物派生感觉观念,而是由感觉观念派生物。这就是巴克莱修正洛克的经验论而提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巴克莱还认为,除了作为知识对象的感觉观念之外,一定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感知它们,这就是心灵或自我。它是不同于感觉观念的另一种东西。知识对象即观念是在心灵或自我中存在并为它所感知的。这就是巴克莱所提出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的著名命题。
巴克莱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采用种种诡辩手段,妄图摧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利用洛克关于第二性质理论中存在着的混乱,进一步加以唯心主义的歪曲。巴克莱断言,既然承认第二性质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而事物的各种属性又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那么第一性质就和第二性质一样也只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巴克莱还以夸大感觉的相对性来否定物质属性的客观性。他说,所谓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巴克莱进一步断言,既然一切可感性质都只是存在于心中,为感知者所感知,它就不能存在于心外那种无思想、无感知能力的所谓的物质实体中,同时也就无需 "假设" 那种独立于人心之外的物质实体来作为它们存在的"支撑物"。即使把物质实体作为独立于心外而存在的"假设",但没有活力的、纯被动的物质实体也无法说明它如何产生心中的观念。所以,哲学上的所谓物质实体,只不过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抽象概念。物质就是"虚无"。
经过以上的论证,巴克莱最后得出了结论,说物质不能作为产生观念的原因。他认为既然观念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世界,观念自身又是被动的、被感知的,一个观念不能成为其他观念的原因,那么观念产生的唯一原因,就只能是某种精神。精神是能动的、能感知的,但个人精神是有限的,虽说可以产生某些零散的观念,但不能产生那种稳定的、以有规则的系列出现在人心中的观念。这种观念只能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所产生的。
这样,巴克莱除了肯定作为知识对象的观念存在外,还肯定感知者和上帝及其感知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关于存在的更完整的表达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他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上,又加上一层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的论证。
限定科学 巴克莱为了给宗教神学建立新的理论基础,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尖锐矛盾。他采取的办法是给科学划定范围,不允许科学干涉神学,进而篡改科学的实质,把科学放在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都只是各种观念的集合,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而只表示一个符?磐梅潘曛镜氖挛锏墓叵怠K炎匀还媛伤党墒巧系鄣囊庵迹巧系郯压勰钣∪肴诵氖彼谰莸淖钜话愎嬖颉H鲜读苏庑┕嬖颍嗣蔷湍苡美垂娣蹲约旱娜粘P卸?,并能作出推测,预言未来,以便趋乐避苦。因此,巴克莱规定,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在于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而不是认识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英国经验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后来英国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发生了很大影响。D.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巴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都与巴克莱哲学一脉相承。
生平和著作 巴克莱1685年 3月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读书,1704年毕业。170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初级研究员,在学院里担任过辅导员、希腊语和希伯莱语讲师等职。巴克莱曾多次前往欧洲大陆,游历巴黎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1721年被授予神学博士,并就任高级研究员。1724年被任命为德利教区的教长。他长期设想要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现属美国的百慕大区创办一所培养传教士的学院,于1728年9月启程赴美,翌年1月到达北美罗特岛,等了3年,终因议院未能拨款,只得离美返英。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教区的主教。1752年移居牛津。1753年 1月病逝。
巴克莱的第 1部著作《视觉新论》1709年在都柏林出版。该书通过对视觉与触觉本质的说明,提出视觉的对象即在观察者心中,企图得出否定物质存在的结论。1710年 5月他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在都柏林出版,该书阐述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原理。1713年在伦敦出版了他的《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这是一本通俗的对话体著作,企图批驳对"非物质主义"思想的种种责难。巴克莱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论消极服从》(1712)、《论运动》(1720)、《论如何防止大英帝国的毁灭》(1721)、《视觉论辩释》(1733)、《分析学家》(1734)等。
非物质主义 巴克莱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光学也日益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进一步为自然科学作出新论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已经执掌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既要利用宗教来统治人民,又要借助自然科学以发展生产。巴克莱力图建立一种既能维护宗教神学,又能修正科学实质的思想体系。他歪曲利用感觉论、经验论的形式、创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非物质主义"哲学,为宗教教条提供"新的"论证。
巴克莱哲学从J.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但他认为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他把观念划分为三种:感觉观念、反省观念和想象观念。所谓想象观念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对感觉和反省所感知的观念的分解、结合或表象。这三种观念虽有差别,但最后都归于感觉。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就是感觉。在关于观念或感觉的来源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巴克莱断言,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不能同别的东西相似;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反之,物却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例如,当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经常在一起出现时,我们便把这些观念作为一个单独的物来看待,并用苹果的名称来表示它。在巴克莱看来,不是由物派生感觉观念,而是由感觉观念派生物。这就是巴克莱修正洛克的经验论而提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巴克莱还认为,除了作为知识对象的感觉观念之外,一定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感知它们,这就是心灵或自我。它是不同于感觉观念的另一种东西。知识对象即观念是在心灵或自我中存在并为它所感知的。这就是巴克莱所提出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的著名命题。
巴克莱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采用种种诡辩手段,妄图摧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利用洛克关于第二性质理论中存在着的混乱,进一步加以唯心主义的歪曲。巴克莱断言,既然承认第二性质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而事物的各种属性又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那么第一性质就和第二性质一样也只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巴克莱还以夸大感觉的相对性来否定物质属性的客观性。他说,所谓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巴克莱进一步断言,既然一切可感性质都只是存在于心中,为感知者所感知,它就不能存在于心外那种无思想、无感知能力的所谓的物质实体中,同时也就无需 "假设" 那种独立于人心之外的物质实体来作为它们存在的"支撑物"。即使把物质实体作为独立于心外而存在的"假设",但没有活力的、纯被动的物质实体也无法说明它如何产生心中的观念。所以,哲学上的所谓物质实体,只不过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抽象概念。物质就是"虚无"。
经过以上的论证,巴克莱最后得出了结论,说物质不能作为产生观念的原因。他认为既然观念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世界,观念自身又是被动的、被感知的,一个观念不能成为其他观念的原因,那么观念产生的唯一原因,就只能是某种精神。精神是能动的、能感知的,但个人精神是有限的,虽说可以产生某些零散的观念,但不能产生那种稳定的、以有规则的系列出现在人心中的观念。这种观念只能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所产生的。
这样,巴克莱除了肯定作为知识对象的观念存在外,还肯定感知者和上帝及其感知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关于存在的更完整的表达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他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上,又加上一层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的论证。
限定科学 巴克莱为了给宗教神学建立新的理论基础,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尖锐矛盾。他采取的办法是给科学划定范围,不允许科学干涉神学,进而篡改科学的实质,把科学放在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都只是各种观念的集合,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而只表示一个符?磐梅潘曛镜氖挛锏墓叵怠K炎匀还媛伤党墒巧系鄣囊庵迹巧系郯压勰钣∪肴诵氖彼谰莸淖钜话愎嬖颉H鲜读苏庑┕嬖颍嗣蔷湍苡美垂娣蹲约旱娜粘P卸?,并能作出推测,预言未来,以便趋乐避苦。因此,巴克莱规定,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在于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而不是认识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英国经验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后来英国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发生了很大影响。D.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巴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都与巴克莱哲学一脉相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