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珠海市
珠海市 中国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南面,东南濒临南海,西北与中山市为邻,南部与澳门接壤。面积7555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26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654平方千米)。人口57.46万(1993)。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为121.87亿元,人均13437元。原为中山县、宝安县地,1949年设海岛管理处。1953年设珠海县,因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之间而名。1958年并入中山县,1961年复置珠海县,1979珠海市容年设珠海市。1980年市内部分地区兴办经济特区。处珠江三角洲南缘滨海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大小145个岛屿 ,堪称百岛之市。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2700毫米,年均温22.1℃,1月均温11.1℃,7月均温29℃。珠海经济特区于1980年成立,面积现已扩展为15.16平方千米。到1993年,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以出 口创汇为主的工业生产项目,工业总产值168.05亿元,出口贸易额达 9.49亿美元 。1985年创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先后建立110多个农产品出口基地,商品率达80%,1993年创产值3.17亿元。截至1990年,全市有乡镇企业6309家,1991年总产值23.84亿元,自珠海特区以创办起,即以旅游业为先导,为特区积累资金,到199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700万人,到1990年已创汇13.7 亿元。有拱北至广州、拱北至中山的两条干线公路;万吨级深水码头已建成,与港澳、深圳的客货轮通航;直升机场已投入使用。已把珠海供电纳入广东大电网,1989年供电总量达5.71亿千瓦时。扩建和新建了日供水3万吨的香洲水厂和12万吨的拱北水厂。自办经济特区以来,逐步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农渔牧业、商业、服务业、外贸、旅游和房地产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特区已建成南山、香洲、北岭、吉大、兰圃、夏湾等6个颇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已形成以电子、轻纺、服装、食品、建材、化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电视机、收录机、毛线、毛衣、酒、罐头、水泥、石料、丽珠得乐药品。矿藏有砂、石。鱼塘0.24万公顷,海水养殖面积0.13万公顷,盛产青鳞鱼、鲳鱼、马鲛鱼及鲜蚝、鲜蟹。土特产为蚝豉和鲜花。鲜花为传统出口产品。名胜古迹有林则徐《十无益格言》手书碑文、苏兆征故居、石景山旅游中心、海滨公园、大镜山水库、白莲洞、国际高尔夫球场和珠海度假村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