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issolved oxygen analyzer for seawater
海水溶解氧测定仪
5) dissolved oxygen of seawater
海水中的溶解氧
6) formaldehyde measurement devices
甲醛现场测定仪
补充资料:海水溶解氧
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是海洋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含量在海洋中的分布,既受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还受物理过程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在20世纪初期建立了适合现场分析的温克勒方法(见海水分析化学)以后,进展比较快,至40年代前后,已取得了关于大洋中氧含量分布的比较完整的资料。
来源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大气;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见气体在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
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分布 氧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海域,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白天和黑夜不同,而且随季节而异,加上海流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解氧在海洋中形成了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
垂直分布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征,通常把海洋分成3层:①表层。风浪的搅拌作用和垂直对流作用,使氧在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分配,较快地趋于平衡。个别海区在50米深的水层之上,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出现了氧含量的极大值。②中层。表层之下,由于下沉的生物残骸和有机体在分解过程中消耗了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通常在 700~1000米深处出现氧含量的极小值(此深度因区域不同而异)。③深层。在氧含量为极小的水层之下,氧含量随深度而增加。(图1,图2,图3)
统观氧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知海洋中的氧都来自表层,所以表层水是富氧的。海洋深处的氧,主要靠高纬度下沉的表层水来补充。如果没有这种表层水的补充,仅靠氧分子从表层向深处扩散,其速度很缓慢,难以满足有机物分解的需要,势必造成深层水缺氧甚至于无氧。
区域分布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南纬50度处,都有富氧的表层水下沉,形成南极中层水,它一直向北延伸,可到达南纬20度的 800米深处;在北大西洋北纬60度处的表层水,下沉而成深层水,它向南运动,一直延伸至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在南极下沉的富氧水,至深层可向北流动而达北太平洋。这些从高纬度下沉而成的中层和深层海水,其氧含量在流动过程中都逐渐降低。总之,氧在海洋中的区域分布,和海洋环流有密切的关系,加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大陆径流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但就 3大洋的平均氧含量来说,大西洋最大,印度洋其次,太平洋最小。这主要是 3大洋的环流情况不同所造成的。
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比较浅,大部分处于深度不到200 米的大陆架海区,所以氧的分布和大洋不同,而且变化复杂。以南黄海为例:冬季海水对流强,垂直分布均匀;春季表层水开始升温,氧的溶解度变小,使氧含量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极小值。表层水温的升高,还使温跃层逐渐加强,阻碍氧的扩散。故在每年5月至8月间,在南黄海温跃层之下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饱和度可达120%。底层水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从春季开始,氧含量逐月降低,至11月达极小值。就氧含量的年平均值(12个月的平均值)及其变化幅度而言,南黄海都以近岸为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就垂直分布而言,氧含量在深约20米处有一极大值,而表层和底层的平均氧含量都比较低。南黄海属浅海,其氧含量因受气候和陆地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一年之中不停地变化。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中溶解氧的存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不只如此,在富氧的海水中,形成一个氧化环境,使水体中一些变价元素处于氧化态。但是在缺氧的海水中,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了还原环境,使一些变价元素处于还原态。例如铀在富氧海水中以易溶的UO2(OH)婣形态存在,但在缺氧水中,则易生成二氧化铀而沉淀。
在缺氧的水体中,硫酸盐还原菌能将硫酸盐和一些含硫化合物还原为硫化氢。例如黑海在深约 100米处有一个较强的温盐跃层,阻碍氧向深处补充,致使深度超过 200米的海水中无氧,适宜于硫酸盐还原菌滋生,因此逐渐产生硫化氢。
有机物在深水中分解时,消耗的氧量与水团的年龄和运动过程有关,故可根据氧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变化划分水团,并估算水团的年龄和运动速度,包括它由表层下沉的时间等等。
来源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大气;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见气体在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
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分布 氧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海域,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白天和黑夜不同,而且随季节而异,加上海流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解氧在海洋中形成了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
垂直分布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征,通常把海洋分成3层:①表层。风浪的搅拌作用和垂直对流作用,使氧在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分配,较快地趋于平衡。个别海区在50米深的水层之上,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出现了氧含量的极大值。②中层。表层之下,由于下沉的生物残骸和有机体在分解过程中消耗了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通常在 700~1000米深处出现氧含量的极小值(此深度因区域不同而异)。③深层。在氧含量为极小的水层之下,氧含量随深度而增加。(图1,图2,图3)
统观氧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知海洋中的氧都来自表层,所以表层水是富氧的。海洋深处的氧,主要靠高纬度下沉的表层水来补充。如果没有这种表层水的补充,仅靠氧分子从表层向深处扩散,其速度很缓慢,难以满足有机物分解的需要,势必造成深层水缺氧甚至于无氧。
区域分布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南纬50度处,都有富氧的表层水下沉,形成南极中层水,它一直向北延伸,可到达南纬20度的 800米深处;在北大西洋北纬60度处的表层水,下沉而成深层水,它向南运动,一直延伸至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在南极下沉的富氧水,至深层可向北流动而达北太平洋。这些从高纬度下沉而成的中层和深层海水,其氧含量在流动过程中都逐渐降低。总之,氧在海洋中的区域分布,和海洋环流有密切的关系,加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大陆径流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但就 3大洋的平均氧含量来说,大西洋最大,印度洋其次,太平洋最小。这主要是 3大洋的环流情况不同所造成的。
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比较浅,大部分处于深度不到200 米的大陆架海区,所以氧的分布和大洋不同,而且变化复杂。以南黄海为例:冬季海水对流强,垂直分布均匀;春季表层水开始升温,氧的溶解度变小,使氧含量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极小值。表层水温的升高,还使温跃层逐渐加强,阻碍氧的扩散。故在每年5月至8月间,在南黄海温跃层之下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饱和度可达120%。底层水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从春季开始,氧含量逐月降低,至11月达极小值。就氧含量的年平均值(12个月的平均值)及其变化幅度而言,南黄海都以近岸为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就垂直分布而言,氧含量在深约20米处有一极大值,而表层和底层的平均氧含量都比较低。南黄海属浅海,其氧含量因受气候和陆地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一年之中不停地变化。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中溶解氧的存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不只如此,在富氧的海水中,形成一个氧化环境,使水体中一些变价元素处于氧化态。但是在缺氧的海水中,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了还原环境,使一些变价元素处于还原态。例如铀在富氧海水中以易溶的UO2(OH)婣形态存在,但在缺氧水中,则易生成二氧化铀而沉淀。
在缺氧的水体中,硫酸盐还原菌能将硫酸盐和一些含硫化合物还原为硫化氢。例如黑海在深约 100米处有一个较强的温盐跃层,阻碍氧向深处补充,致使深度超过 200米的海水中无氧,适宜于硫酸盐还原菌滋生,因此逐渐产生硫化氢。
有机物在深水中分解时,消耗的氧量与水团的年龄和运动过程有关,故可根据氧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变化划分水团,并估算水团的年龄和运动速度,包括它由表层下沉的时间等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