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llidon
['pelidɔn]
多孔聚酰胺膜的商名
2) Perlon
['pə:lən]
聚酰胺纤维的商名
3) Polyimide microporous membrane
聚酰亚胺微孔膜
4) porous copolymer of acrylamide
多孔聚丙烯酰胺
1.
A porous copolymer of acrylamide (APM carrier) has been prepared by suspen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methylacrylate,methyl methacrylate and vinyl acetate in the presence of porogenic and crosslinking agent,followed by a aminate process.
以聚醋酸乙烯为致孔剂 ,在交联剂和引发存在下 ,合成了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共聚物 ,经胺解制得了多孔聚丙烯酰胺共聚物—APM载体。
5) Polymeric multilayer
聚酰亚胺多层膜
6) H-film
H-膜[聚酰亚胺薄膜][商]
补充资料:聚酰胺纤维
俗称耐纶,也称尼龙,中国称锦纶。以聚酰胺为原料,经熔体纺丝等方法制得的一类合成纤维。已工业化的有全脂肪族聚酰胺纤维、含脂肪环的脂肪族聚酰胺纤维和含芳香环的脂肪族聚酰胺纤维。以全脂肪族聚酰胺纤维产量最大,主要品种有聚酰胺6纤维和聚酰胺66纤维。
聚酰胺6纤维和聚酰胺66纤维都具有强度高、回弹性好、耐疲劳、可染性和耐腐蚀、耐虫蛀等优良性能,密度低于大多数纤维品种,耐磨性能则优于合成纤维其他品种。两者的区别在于熔点和软化点,聚酰胺66纤维分别为255~260℃和220℃,而聚酰胺6纤维分别为 215~220℃和 180℃。两种纤维的缺点是耐光和耐热性差。在聚酰胺纤维的其他品种中,聚酰胺610纤维回潮率(2.6%)低,弹性较好,适用作鬃丝;奎阿娜(Qiana)为含脂肪环的聚酰胺纤维,断面呈三角形,性能酷似天然蚕丝。
沿革 聚酰胺纤维是最早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品种。1937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了聚酰胺66纤维,并于1939年在特拉华州的锡福德建成工业装置。1941年,德国法本公司在兰茨贝格开始生产聚酰胺 6纤维。40年代后期,生产聚酰胺纤维的国家迅速增加,品种也有发展,其中包括有聚酰胺610纤维。50年代,苏联开发的聚酰胺7纤维,法国开发的聚酰胺11纤维先后投产,中国则生产了聚酰胺1010纤维,但这些品种产量甚少。70年代,杜邦公司生产了含脂肪环的聚酰胺纤维奎阿娜,美国通用苯胺和胶片公司开发的聚酰胺 4纤维也有少量生产。在此期间,还开发了含芳香族聚酰胺纤维。80年代,荷兰国家矿业公司开发了由1,4-丁二胺和己二酸为起始原料制得的聚酰胺46纤维。此外,还出现了各种改性型产品,如假捻纱、抗污性、抗静电性、多染色性纤维等。1984年,世界聚酰胺纤维产量为3.3Mt。
生产方法 除个别品种外,多数聚酰胺纤维品种采用熔体纺丝生产。所用聚酰胺的相对粘度为 2.25~3.3。(数均分子量约为14 000~22 000),聚酰胺6的热分解温度为300~500℃,聚酰胺66更高一些。聚酰胺纤维有聚合-纺丝连续法和聚合-纺丝间断法两种工艺。连续法是将聚合所得的聚合物熔体直接送到纺丝机上进行纺丝,以避免熔体与空气接触及切片再熔时的氧化降解,有利于节省能源耗用量。间断法是将聚合物熔体经铸带、切粒、萃取(聚酰胺66无此工序)、烘干后制成切片,再送去纺丝。此法适用于需更换品种、添加助剂或用于特殊产品的生产。
聚酰胺6纤维和聚酰胺66纤维均以生产长丝为主,采用熔体纺丝制备(见彩图)。由喷丝孔压出的初生纤维经过纺丝套筒,采用侧吹风等形式使其冷却,然后进行拉伸。聚酰胺纤维玻璃化温度低,在室温下即可拉伸3.5~4.5倍,可采用单区拉伸或由冷拉伸和热拉伸结合的双区拉伸。拉伸后的纤维经加捻、压洗(间断法无此工序)、定型制得成品。常用的纺丝速度为800~1000m/min,当纺丝速度高于4500m/min,并相应有5000~5200m/min的卷绕速度时,可省去单独的拉伸加捻等工序,所生产的部分取向丝可直接在拉伸变形机上进行变形加工,制得各种变形纱。聚酰胺6纤维生产中,还采用了纺丝-拉伸-热定型一步法工艺,提高了生产的连续程度,此工艺可用于无捻长丝的生产,聚酰胺的变形纱主要有用作地毯丝的膨体长丝。它的加工方法也有两种:纺丝-拉伸与空气变形分段工艺和纺丝-拉伸-变形连续工艺。分段工艺灵活性大,适用于变换花色品种的小批量生产;连续工艺适用于大批量连续生产,效率高,目前也可一次完成三色膨体长丝的生产。
用途 聚酰胺纤维可以与棉、羊毛及其他纺织纤维混纺,以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耐磨性。它还能制成轻、薄并有良好强度的产品,如尼龙塔夫绸,可用作滑雪衫、羽绒服、箱袋及伞的面料。聚酰胺纤维在袜类用途中居于优势地位。强度为 53~88cN/dtex的聚酰胺纤维可用于制作轮胎帘子线、传送带及渔网、绳索、降落伞、帐篷布等工业用品。聚酰胺纤维在地毯方面的应用正迅速增加。
聚酰胺6纤维和聚酰胺66纤维都具有强度高、回弹性好、耐疲劳、可染性和耐腐蚀、耐虫蛀等优良性能,密度低于大多数纤维品种,耐磨性能则优于合成纤维其他品种。两者的区别在于熔点和软化点,聚酰胺66纤维分别为255~260℃和220℃,而聚酰胺6纤维分别为 215~220℃和 180℃。两种纤维的缺点是耐光和耐热性差。在聚酰胺纤维的其他品种中,聚酰胺610纤维回潮率(2.6%)低,弹性较好,适用作鬃丝;奎阿娜(Qiana)为含脂肪环的聚酰胺纤维,断面呈三角形,性能酷似天然蚕丝。
沿革 聚酰胺纤维是最早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品种。1937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了聚酰胺66纤维,并于1939年在特拉华州的锡福德建成工业装置。1941年,德国法本公司在兰茨贝格开始生产聚酰胺 6纤维。40年代后期,生产聚酰胺纤维的国家迅速增加,品种也有发展,其中包括有聚酰胺610纤维。50年代,苏联开发的聚酰胺7纤维,法国开发的聚酰胺11纤维先后投产,中国则生产了聚酰胺1010纤维,但这些品种产量甚少。70年代,杜邦公司生产了含脂肪环的聚酰胺纤维奎阿娜,美国通用苯胺和胶片公司开发的聚酰胺 4纤维也有少量生产。在此期间,还开发了含芳香族聚酰胺纤维。80年代,荷兰国家矿业公司开发了由1,4-丁二胺和己二酸为起始原料制得的聚酰胺46纤维。此外,还出现了各种改性型产品,如假捻纱、抗污性、抗静电性、多染色性纤维等。1984年,世界聚酰胺纤维产量为3.3Mt。
生产方法 除个别品种外,多数聚酰胺纤维品种采用熔体纺丝生产。所用聚酰胺的相对粘度为 2.25~3.3。(数均分子量约为14 000~22 000),聚酰胺6的热分解温度为300~500℃,聚酰胺66更高一些。聚酰胺纤维有聚合-纺丝连续法和聚合-纺丝间断法两种工艺。连续法是将聚合所得的聚合物熔体直接送到纺丝机上进行纺丝,以避免熔体与空气接触及切片再熔时的氧化降解,有利于节省能源耗用量。间断法是将聚合物熔体经铸带、切粒、萃取(聚酰胺66无此工序)、烘干后制成切片,再送去纺丝。此法适用于需更换品种、添加助剂或用于特殊产品的生产。
聚酰胺6纤维和聚酰胺66纤维均以生产长丝为主,采用熔体纺丝制备(见彩图)。由喷丝孔压出的初生纤维经过纺丝套筒,采用侧吹风等形式使其冷却,然后进行拉伸。聚酰胺纤维玻璃化温度低,在室温下即可拉伸3.5~4.5倍,可采用单区拉伸或由冷拉伸和热拉伸结合的双区拉伸。拉伸后的纤维经加捻、压洗(间断法无此工序)、定型制得成品。常用的纺丝速度为800~1000m/min,当纺丝速度高于4500m/min,并相应有5000~5200m/min的卷绕速度时,可省去单独的拉伸加捻等工序,所生产的部分取向丝可直接在拉伸变形机上进行变形加工,制得各种变形纱。聚酰胺6纤维生产中,还采用了纺丝-拉伸-热定型一步法工艺,提高了生产的连续程度,此工艺可用于无捻长丝的生产,聚酰胺的变形纱主要有用作地毯丝的膨体长丝。它的加工方法也有两种:纺丝-拉伸与空气变形分段工艺和纺丝-拉伸-变形连续工艺。分段工艺灵活性大,适用于变换花色品种的小批量生产;连续工艺适用于大批量连续生产,效率高,目前也可一次完成三色膨体长丝的生产。
用途 聚酰胺纤维可以与棉、羊毛及其他纺织纤维混纺,以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耐磨性。它还能制成轻、薄并有良好强度的产品,如尼龙塔夫绸,可用作滑雪衫、羽绒服、箱袋及伞的面料。聚酰胺纤维在袜类用途中居于优势地位。强度为 53~88cN/dtex的聚酰胺纤维可用于制作轮胎帘子线、传送带及渔网、绳索、降落伞、帐篷布等工业用品。聚酰胺纤维在地毯方面的应用正迅速增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