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平准基金形成与发展
从平准基金作用的市场来分,目前主要有外汇平准基金、国债平准基金、粮食平准基金、股市平准基金等几类。
国债平准基金是由偿债基金逐步演变而来的。偿债基金是18世纪由英国人瓦尔波首先提出来的,他主张由政府建立一种专门基金,用于偿债。1716年,在罗伯特 ·沃波尔爵士的组织下,英国开始设置减债基金(Sinking Fund)。1786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根据理查德·普莱士关于“国家应当以单利息借款,以复利息放债”的建议,进一步修改了减债基金制度。普莱士认为,减债基金设立的理论依据,是按照复利累计计算法计算。他认为,如果以现存债额的1%为基金起点,用复利加以增殖,对3厘国债可以47年还清;对4厘国债可在42年内还清;对5厘国债可在37年内偿清。使用这种方法,可资用以买销国债的财源有二:一是政府每年提出的定额资金;二是已买销国债的利息增盈累积。当时英国的主要做法是:政府每年从国库收入中提出一定的金额,作为减债基金专门用来偿还国债。减债基金设有专门机构来负责管理。这一基金所生利息,按照计划以时价来收买国债,对于国库已经购进的国债,仍然付给定额的利息,盈利和余额归入基金,下年再继续购买国债,直到把国债全部买销完毕为止。设置减债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年度的债务支出,使还债带有计划性和节奏性,使其发挥瞻前顾后、均衡年度间债务支出的作用。但英国在实际执行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减债基金大部分被政府在财政困难时滥加挪用,使减债基金名存实亡。以后普鲁士在1820年也实行过减债基金制度。
日本是在1906年开始建立减债基金的。当时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债处理基金特别会计法,并设置了国债处理基金。国债处理基金的资金来源有三项:一项是转入一定比例的国债余额——定额转入;另一项是转入一般会计结余金额的一部分——结余资金转入;还有一项是偿还国债所需金额的预算——预算转入。
美国也曾设立了减债基金,1919年美国通过了战争借款法,以有计划地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累积的国债为目的,设定了每年用于偿债的支出权限额;伴随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追加了作为偿债对象的支出,从法律上确定了这些持久性的支出权限额。具体编入减债基金有以下三种编入方法:(1)依据《1919年战争借款法》支出,其支出数额相当于1920年7月1日发行国债的余额减去同日政府持有外国政府债务额所得结果的2.5%。就利用减债基金买进或偿还的各种国债而言,其支出限额相当于当年应支付的利息额;(2)依据《1932年紧急救济及建设法》支出,支出额相当于该法预算支出的2.5%。当然,是否利用支出权限进行实际偿债,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到本世纪20年代,其权限额几乎被充分利用,从而使战时国债的清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但是,由于30年代实行了罗斯福新政,此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国债余额的增大,并因此使国债的偿还难以有规则地进行。在这种形势下,政府改行借新债还旧债的新政策。这样,减债基金的偿债目的逐渐消失了。
综上所述,随着各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庞大,当国债还债高峰降临时,最初以偿债为目的的减债基金已无法应付巨额的还本付息支出,这使政府不得不采取以新还旧的方式,偿债基金已名不符实,即其偿债功能丧失了,但其调控债市的功能却因基金较为稳定而越来越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平准基金逐渐取代了减债基金。
国债平准基金发展到现在,其目的和作用与以往的减债基金截然不同,减债基金原来是为均衡债务支出,直至全部消除国家债务而设,而如今的平准基金是政府为了保护较高的国债信誉,以增强政府的偿债能力,保持国债持有人的预期,鼓励投资者认购国债,维护国债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