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物浓集因子
1)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集因子
2)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集因素
3)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浓缩因子
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ater solubility (Sw) , n-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Kow), organic carbon sorption constant in soil (K∝) and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Kb,or BCF) of 147 Kinds of pesticides and other organic compound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农药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的水溶解度、正辛酸/水分配系数、有机碳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等物化参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4)  BSAF
生物沉积物浓缩因子(BSAF)
5)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富集因子
1.
A satisfa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and En,B is expressed as: lgBCF=-0.
将它们与122种非离子性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lgBCF)拟合,建立令人满意的数学模型:lgBCF=-0。
2.
The QSAR model of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lgBCF) for 239 organic pollutants was constructed from 1F,the tradition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and the cross-valid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Q2) of leave-one-out (LOO) were 0.
用其1F构建了239种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因子(lgBCF)的QSAR模型,该模型判定系数(R2)及逐一剔除法(LOO)的交互验证系数(Q2)分别为0。
6)  BCF
生物富集因子
1.
Predicting of BCFs in fish for organic chemicals using fragment constant method;
用片段常数法估算有机化合物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因子
2.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 Method for Predicting BCF of PCBs in Fish;
估算多氯联苯在鱼体内生物富集因子的分子连接性指数模型
3.
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is an important ecotoxicological parameter charactering the bioaccumulation of chemicals in organisms.
生物富集因子(BCF)是评价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性的重要指标,无论是确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清单,还是确定持久生物累积性有毒(PBT)污染物的清单,BCF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数。
补充资料:生物浓缩
      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的程度用浓缩系数表示。
  
  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表示,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生物浓缩是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的浓度相比;生物积累是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代谢活跃阶段机体内的浓度相比;生物放大是同一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相比。
  
  概述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的物质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种藻类、菌类和各种原生动物等,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二是高等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叶表面和茎表面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三是大多数动物,主要靠吞食。对于鱼类来说,呼吸也是一种主要途径。前两种途径是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途径必须通过食物链完成。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即参加生物的代谢过程。其中生命必需的物质,部分参与了生物体的构成,多余的必需物质和非生命所需的物质中,易分解的经代谢作用很快排出体外;不易分解、脂溶性较强、与蛋白质或酶有较高亲和力的,就会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如DDT和狄氏剂等农药,性质稳定,脂溶性很强,被摄入动物体内后即溶于脂肪,很难分解排泄。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这些物质在体内的浓度也会逐渐增大。
  
  影响生物浓缩的因素  浓缩系数的大小与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浓缩系数会有很大差别。如在同样条件下,金枪鱼对铜的浓缩系数是100,对镁的浓缩系数却是0.3;褐藻对钼的浓缩系数是11,对铅的浓缩系数却高达70000,相差悬殊。同一种物质,结构不同,浓缩系数也会不同。例如乙体六六六在生物体内极难分解,丙体六六六分解较易,小白鼠对前者的浓缩系数就高于后者。同一种生物对同一类而不同分子量的化合物,其浓缩系数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蚤状溞(Daphnia pulex)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对不同分子量的氮杂芳烃(如异喹啉、吖啶和苯并吖啶),其浓缩系数依分子量的大小而不同,如表:
  
  
  物质或元素的价态,以及在介质中的溶解度等,对浓缩系数也都有直接影响。
  
  生物种类不同,代谢机能不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种物质的浓缩系数也会不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同样条件下,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骨骼对137铯的浓缩系数为11.02,而石鲽(Plati-chthуs bicoloralus)骨骼对137铯的浓缩系数则为 8.95。生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种物质的浓缩能力也往往不同。含脂肪较多的器官的浓缩能力一般高于含脂肪较少的器官。如表:
  
  
  生物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及其生理特性等对浓缩能力也有直接影响。多数木本植物的幼叶对二氧化硫的浓缩能力低于成熟叶。
  
  水生生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对浓缩系数的影响很大,例如,纯培养的栅藻培养液中细胞数增多时,浓缩系数降低。
  
  各种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pH值、风向、风速、水流方向、水流速度、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等对环境中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价态、浓度以及在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等会产生影响,因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对同一种物质的浓缩系数也可能不同。
  
  已浓缩大量污染物的生物,脱离污染环境时,体内蓄积的污染物会经过代谢作用逐渐排出体外,体内残留量逐渐减少。残留量降低至原蓄积量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减期。
  
  研究意义  生物浓缩的研究对于阐明物质或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均有重要意义。这种研究还可为确定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及制订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书目
   早津彦哉编:《生体濃缩-微量有害物質の生体内命》,講談社,東京,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