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stimated annual usage
估计年度使用率
3) estimated useful life
估计使用年期
5) design life
设计使用年限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sign lif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the "adequate service life" of buildings as stipulated in Chinese Building Act is analyzed.
对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法》提出的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混凝土结构设计所提供的结构耐久性或设计使用年限应具备足够的保证率或安全裕度,并认为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设置的耐久性水准不能满足《建筑法》规定的"必须确保"主体结构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质量要求。
2.
For the same safe degree, the structure should have consistent reliability levels in different design life.
对于同一安全等级的结构,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所对应的可靠度水平应是一致的,实用表达式中各分项系数应随设计使用年限而变,但是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且在确定分项系数的数值时,仅考虑了设计使用年限取若干特定值的情况,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6) design working life
设计使用年限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working life and durability design for struc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esp.
介绍国内外结构尤其是英国海工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概况。
2.
Based of the stipulations on the design working life of port struct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expounds herein the necessity to stipulate in explicit terms the design working life of port structures in China and makes some detailed recommendations.
根据国内外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阐述明文规定我国港工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的必要性 ,并提出具体建
补充资料:生育率间接估计法
从间接数据推导人口生育率参数的方法。间接数据有两种来源:①从人口普查或调查中专门设置的一两个问题获得;②依赖普查或调查中必然涉及的一般性问题。间接数据与直接数据有很大区别,因而不能为常规的人口统计学方法所利用,由此发展的各种间接估计方法往往由一系列推算步骤构成,在很多情况下还要借助于人口学模型,所以间接估计法也含有"间接"推导的意义。
间接估计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7年联合国出版的《手册4:从不完整数据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收录了这方面的成果,标志着这一新的方法论已为世界所接受。此后,间接估计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人口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分支。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联合国于1982年又编写出版了《手册10:对人口参数的间接估计方法》,它是人口学工作者使用间接估计法的基本参考书。
生育率间接估计法中包含了许多具体技术,但依据其使用的基础资料,可大致分为利用年龄结构资料和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两类。
利用年龄结构资料 在一个未受到迁移活动影响的封闭人口中,某一时点 x岁以下的人口无疑为该时点前x年出生婴儿的存留者,如果这个时期的分年龄组死亡率是已知的,根据该时点各年龄组人口数很容易反推出前一时期的出生人数,并可结合其他资料进一步计算人口出生率。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逆存留法"。
"逆存留法"的一个变形是"亲生子女法",由美国人口学家赵利济于1973年首次提出。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逆存留法相同,但除了年龄结构资料外,还要求鉴别每个x岁以下儿童与其所在家庭户成员的关系,以便把儿童与其生身母亲联系起来。然后,分别反推出历年的出生人数和育龄妇女人数。由于婴儿和其母亲的关系是已知的,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分年龄组妇女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等参数(见生育率)。
利用"逆存留法"要求年龄结构资料准确,同时所使用的死亡率资料也必须准确。但在实践中,由于年龄数据的缺陷和不易准确估计婴幼儿死亡率,因而运用"逆存留法"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 包括:①布拉斯类型的P/F方法。其基本原理由英国医学统计学家 W.布拉斯提出。P代表按年龄分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反映各年龄队列妇女到调查时点的实际生育水平;F代表调查时点各年龄组妇女的累积生育率。显然,在一个人口未经历生育率变化的情况下,其P与F值应相等,P/F值为1。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P/F的比值往往会出现偏离理想值的情况。P/F 方法的基本原理就在于利用这两部分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用P值对F值进行调整,以得到正确的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参数。根据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P/F 方法可以演化出多种类型。如当开始出现生育率下降现象时,利用曾生育一个以上子女的妇女数(P1)与调查时点生育第一胎妇女数(F1)比较,可以避免由于生育率开始下降时处于生育后期的大龄妇女首先控制生育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另外,如同时按年龄和已婚时间双重标准对妇女进行分组,用 P/F方法可得到分年龄组婚内生育率,从而避免妇女婚龄变动对参数估计的影响。②布拉斯类型的P/F方法需要P和F两类数据,仅仅有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也可以估计生育率参数,但需要有两次以上的调查数据。同一年龄队列妇女在两次调查间曾生育子女数的变化,是由该期间内妇女生育率所决定的。所以,利用分年龄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的增量,可以推导出两次调查间的生育率参数。
间接估计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7年联合国出版的《手册4:从不完整数据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收录了这方面的成果,标志着这一新的方法论已为世界所接受。此后,间接估计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人口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分支。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联合国于1982年又编写出版了《手册10:对人口参数的间接估计方法》,它是人口学工作者使用间接估计法的基本参考书。
生育率间接估计法中包含了许多具体技术,但依据其使用的基础资料,可大致分为利用年龄结构资料和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两类。
利用年龄结构资料 在一个未受到迁移活动影响的封闭人口中,某一时点 x岁以下的人口无疑为该时点前x年出生婴儿的存留者,如果这个时期的分年龄组死亡率是已知的,根据该时点各年龄组人口数很容易反推出前一时期的出生人数,并可结合其他资料进一步计算人口出生率。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逆存留法"。
"逆存留法"的一个变形是"亲生子女法",由美国人口学家赵利济于1973年首次提出。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逆存留法相同,但除了年龄结构资料外,还要求鉴别每个x岁以下儿童与其所在家庭户成员的关系,以便把儿童与其生身母亲联系起来。然后,分别反推出历年的出生人数和育龄妇女人数。由于婴儿和其母亲的关系是已知的,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分年龄组妇女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等参数(见生育率)。
利用"逆存留法"要求年龄结构资料准确,同时所使用的死亡率资料也必须准确。但在实践中,由于年龄数据的缺陷和不易准确估计婴幼儿死亡率,因而运用"逆存留法"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 包括:①布拉斯类型的P/F方法。其基本原理由英国医学统计学家 W.布拉斯提出。P代表按年龄分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反映各年龄队列妇女到调查时点的实际生育水平;F代表调查时点各年龄组妇女的累积生育率。显然,在一个人口未经历生育率变化的情况下,其P与F值应相等,P/F值为1。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P/F的比值往往会出现偏离理想值的情况。P/F 方法的基本原理就在于利用这两部分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用P值对F值进行调整,以得到正确的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参数。根据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P/F 方法可以演化出多种类型。如当开始出现生育率下降现象时,利用曾生育一个以上子女的妇女数(P1)与调查时点生育第一胎妇女数(F1)比较,可以避免由于生育率开始下降时处于生育后期的大龄妇女首先控制生育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另外,如同时按年龄和已婚时间双重标准对妇女进行分组,用 P/F方法可得到分年龄组婚内生育率,从而避免妇女婚龄变动对参数估计的影响。②布拉斯类型的P/F方法需要P和F两类数据,仅仅有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也可以估计生育率参数,但需要有两次以上的调查数据。同一年龄队列妇女在两次调查间曾生育子女数的变化,是由该期间内妇女生育率所决定的。所以,利用分年龄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的增量,可以推导出两次调查间的生育率参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