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粗蛮
1)  rudeness [英]['ru:dnis]  [美]['rudnɪs]
粗蛮
2)  The aboriginal tribes
3)  uncivilized [英][ʌn'sɪvəlaɪzd]  [美][ʌn'sɪvə'laɪzd]
野蛮
1.
The second meaning is that Catherine wants to come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 to the uncivilized world.
第二层含义是凯瑟琳想从文明世界回到她所属的野蛮世界。
4)  Miaoman
苗蛮
1.
Research on the Pictur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Miaoman in South Guizhou Area;
清光绪石印本《黔南苗蛮图说》考补
2.
ON Amalgamation of Huaxia and Dongyi and Miaoman clan in Yan and Huang Emperor s Age;
论炎黄时代华夏族与东夷、苗蛮之融合
3.
Except of Peiligang Period,the prehistory culture in the area shows a various and complex cultural ooutlook,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flicts and war taken place between Huaxia and Miaoman.
除裴李岗文化时期外,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始终表现出多样、复杂的文化面貌,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一现象可能与华夏和苗蛮(或称三苗)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有关。
5)  wildness [英]['waildnis]  [美]['waɪldnɪs]
蛮性
1.
A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ad world in the drama was created by the primitive wildness of human beings implied between the lines and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the universe made it saddest.
本文从文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人类原始蛮性的遗留促使了《雷雨》悲剧世界的产生,而宇宙的神秘主宰又残酷地将这一悲剧推向了极致,这两者的冲突构成了《雷雨》世界内在的悲剧张力,最终作者将这种矛盾转化为一种宗教式的悲悯情怀,与上帝同座,来怜悯地俯视苍生。
2.
How to treat the weakness? Again Cao Yu and Wen Yiduo came to the same answer: wildness.
怎样才能救治现代柔弱的人性 ?曹禺和闻一多又不约而同地说 :蛮性。
6)  Man Shu
《蛮书》
补充资料:
      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先秦  "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百蛮"指北方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戎、蛮、百濮并称,此"蛮"显非泛称。庸在今湖北竹山,且为群蛮之首,可能是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国的反攻下,庸人破灭,群蛮降楚,此后相当长时期不再见蛮的活动记录。到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到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秦汉  蛮族以槃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槃瓠蛮因以神犬槃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槃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槃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廪君蛮为南蛮的一支。有五个氏族,其中巴氏首领务相,被推为五个氏族的共主,号为廪君,后遂以廪君为族名。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习俗。他们早期活动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巴中、黔中一带(略当今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地当汉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称为"巴郡南郡蛮"。秦灭巴蜀,巴氏仍世为廪君族君长,并娶秦女为妻,岁出赋钱两千零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汉时仍依秦制。东汉时,由于官府"收税不均",廪君蛮曾多次起义反抗,部分族人被强制迁往江夏郡(今鄂东地区)。
  
  板楯蛮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战。他们从事农业,长于狩猎。相传秦昭王时,白虎为害,板楯人应募射杀白虎有功,秦官府与板楯人盟誓说:"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楚汉之际,板楯蛮从汉高祖还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领罗、朴、督(昝)、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复夷"或"人"之称。各部落首领分别被封为夷王、邑君、邑长。由于板楯蛮善战,东汉王朝经常征调他们从军,屡立战功。当时西羌数寇汉中,都靠板楯军击败之,号为神兵。但官府对他们"更赋至重,仆役箠楚,过于奴虏"。板楯人"愁于赋役,困于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奋起反抗。灵帝中平五年(188)举行起义,与巴郡黄巾起义相呼应。后来大量板楯人还成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东、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经考古发现、出土了不少在形制、纹饰上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青铜器物,如虎钮于、空首钱、柳叶形短剑等,其上有手纹、心纹、虎纹,这些器物多出于独木舟式的葬具之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铜器和"船棺葬"是秦汉时期廪君蛮和板楯蛮的遗物,遗物表明了当时蛮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
  
  魏晋南北朝  蛮族是由秦汉时期槃瓠、廪君、板楯三支发展而来,但在活动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
  
  居住湘中、湘西的槃瓠族,魏晋时始向北、向东发展。南北朝时,依托险阻,部落众多,散在数州。自永嘉乱后,中原扰攘,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萧条,诸蛮无所顾虑,渐得北迁,以至陆浑(今河南方山)以南满于山谷。干宝《晋记》载,庐江郡(今安徽舒城)有槃瓠之后,糅杂鱼肉,置于槽中,叩之号叫,以祭槃瓠。《宋书·夷蛮传》载,槃瓠族大量分布在鄂西及豫西南,名号众多,如荆雍蛮、五谿蛮、当阳蛮等。
  
  在广阔的槃瓠族分布区及其附近,居住着不少廪君族和板楯族后裔。东汉初被迁至汉水中游的一支廪君族,晋宋时发展为沔中蛮。另一支被迁到鄂东地区的,称豫州蛮或五水蛮,分布在鄂、皖、豫边境的蕲水、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一带,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向北发展居住在东荆州(今河南泌阳)的廪君族人,到5世纪中叶还保留着杀人祭祀的习俗。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这支巴人后与六郡流人辗转入蜀,发动起义,推翻了晋朝在益州的统治,李特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汉政权。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的板楯族多达万余家,其后人口蕃衍,北至河东、平阳(今晋中、晋南)也有分布。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族人,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进入江、淮、汝、汉地区的各族蛮人,地处南北朝之间,他们利用南北对立的矛盾,时或降南,时或附北,因而能延续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汉人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但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南北朝是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据《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槃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东徙皖、赣的槃瓠族,除部分与汉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后裔,从而逐步形成后世畲族和瑶族的先民。宋武帝时的南康、揭阳蛮(今赣南、粤东地区)就是畲族先民,萧梁时衡阳、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蛮就是瑶族先民。晋宋时活动在巴东、建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的槃瓠族不断向川东发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称为"蛮蜒",他们与后世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