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明
1)  Ming [英][miŋ]  [美][mɪŋ]
1.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the conclusion and the appendix with it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xue movemen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from Wang Yangming to Donglin.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六章、结论、附录四个部分,主要探讨了代中晚期从王阳讲学至东林学派的讲学之间约一百年的讲学发展历程,以及讲学与政治、学术、社会道德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2)  obviously; plainly
明明
3)  LIU Ming-ming
刘明明
4)  Illustrating illustrious virtue
明明德
1.
The Great Leaning is originally and the first one of the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illustrating illustrious virtue ","loving people"and "perfection".
在儒家思想中,“德”被列作大学三纲领(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首,而儒家中的心学,作为其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分支,对“德”又有着不同的理解。
5)  Specific explanation
明确说明
6)  skjaer
明礁明礁
补充资料:
(1368~1644)


    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权,史称南明。
   
   

帝系表


   
    明初的统治
 
   元朝末年,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 (今南京)。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 ,建国号为明 ,是为明洪武元年 (1368)。同年八月,明北伐军进入大都,元朝政权被推翻。此后,明军分兵略地,统一中国。
   
   

明南京城遗址——中华门


   
    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明朝释放了大量元朝的驱口,并禁止庶民之家蓄养奴婢。又规定地主以佃户代役,必须资助其费用。工匠除服役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可以自行趁作。明统治者积极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或额定授予荒地,或听其尽力垦种;或免租税三年,或免杂泛差役,或免予起科,或永不起科,所垦地土俱听为己业。明朝政府又在各地大兴屯田,保证了军粮的供应。明朝政府也很注意棉花和桑、麻等的种植。政府还大力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永乐元年,夏原吉完成了疏导吴淞江的水利工程,苏、松水患得到排解,农田因此得利。洪武时,明政府设立预备仓,储粮备荒。宣德七年(1432),周忱和况钟在苏州各县设济农仓,农民暂免于豪富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田土远远超过宋元以来的垦田数。粮食的总产量也在逐步提高,明朝政府税粮收入有所增长。明初,山东、河南、河北及北平郊区等地也开始大量植棉,明朝政府给赐军队的冬衣、棉花有了较充足保证。桑枣果木的种植也很普遍,许多农民靠此谋生。明初的官营手工业在质量上已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商业活动更加频繁。明初沿袭宋元制度,田赋分夏秋两季缴纳  ,主要征收米、麦、绢、布、银钞。赋役的盘剥,使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各地不断爆发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如永乐十八年的山东唐赛儿起义。明初,身隶匠籍的工匠被强制劳动  ,导致失班、脱籍现象日益严重。
    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 明朝建立后,为维护朱明皇朝的政权,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政治措施
    中央机构设置最初沿袭六朝制度。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后,废丞相不设,六部直隶于皇帝  ,并令后代不得再置丞相。明初设大都督节制诸军事,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各卫所,并使其与兵部分权。又设立都察院和大理寺,与刑部合称为三法司。在中央设置通政使司,接纳天下臣民的章奏。这样,就使政、军、法三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洪武九年,明政府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互不统属(见都、布  、按三司)。明太祖为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能,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明朝政府设置了完备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学校分为府州县学和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国子学结业后则可直接做官,或经科举做官。明太祖颁行卫所制度。遇国家有事,兵部派遣都督统领,事罢撤除。这样,兵部 、都督府  、总兵官都不能独专兵权。明太祖提倡法制,刑用重典,制定《大明律》。洪武十五年,设锦衣卫(见厂卫)。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各地编制了赋役黄册。洪武二十年,明朝政府又编制了鱼鳞图册,以掌握和控制户籍和土田,进行赋税和徭役的剥削。明朝政府还设立了里甲制和关津制。关津制系里甲制的补充,是在全国冲要去处,分设巡检司盘查行人。明律规定,出行百里外,没有州县卫发给的路引(通行证)者,民以逃民论,军以逃军论。明太祖曾经籍没苏州、嘉兴、松江、湖州等地豪族富民的土地,并把全国各地的富民强行迁徙到临濠和南京,避免他们为害地方  ,也为藉其力量,充实和繁荣京师(见徙富民)。为制止严重的贪污行为,以空印案和郭桓案对贪官污吏实行苛刑峻法。明太祖还两次兴起大狱,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打击功臣  、官吏、富豪。因杀戮太过,株连甚众,对明朝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封藩与靖难 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还把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为王,一部分授以兵权,命他们驻守北方;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最大。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死,皇孙朱允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决定削藩。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此即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永乐改革及对北部边疆的经营 朱棣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有:①继续削藩。从此分裂割据势力更加削弱 ,军政大权再度集中于皇帝手中。②设立内阁,内阁成员由皇帝选拔翰林院等衙门的小官担任,在皇帝的指挥下协理政事。③重用司礼等监宦官。又在北京成立东厂,由宦官统领。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加强。④军事上,卫所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备,军屯也更有成绩。⑤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明政府正式以北京为京师。在当时形势下,永乐迁都有利于抗击从北边袭来的蒙古人的威胁,又能进一步控制北方地区,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的统一都有积极意义。朱棣统治时期,北元政权已经崩溃。明朝对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大部采取羁縻和防御并用的政策 ,同时又积极加强北方的兵备,防其南侵。永乐七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对加强边疆与明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对广大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从明英宗正统初年到明神宗万历前十年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明朝的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明代中期,土地兼并十分激烈,突出的表现是皇帝、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官僚地主不但抢掠农民的土地,军卫屯田也成为他们侵占的对象。军屯制逐渐破坏。
   明代中期,统治者分裂为皇族和官绅两大集团,有权势的宦官是前者的政治代表 ,内阁大学士是后者的政治代表。于是出现宦官和权臣交替执政的局面。不过权臣最终也要听命于宦官。因而宦官专政是明中期甚至到明后期的政治特点。明成祖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政治,曾给予宦官一定的权柄,但受皇权及内阁的制约,宦官权势毕竟有限。明朝中叶,政局动荡,皇帝或年幼登位,生长深宫;或昏庸荒乱,无所作为,于是宦官乘机窃权,挟制内阁。
   明代中期,原来北方开垦出的“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全部征收赋税。江南的重赋也继续下来。英宗正统元年,明朝政府把江南一部分赋税折征银两,送往内库,供皇帝挥霍  ,此即金花银  ,赋税征银成为定例。黄册之制几成虚文。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量农民被迫投靠富豪势要或辗转流亡。为防止农民流徙,明政府制定了逃民周知册,通过里甲、关津、禁山、搜山等措施控制流民,有时甚至进行残酷的镇压。
    张居正的改革 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些官吏,开始行均赋均役之政,以防止农民流徙。嘉靖四十年(1561),庞尚鹏初行十段锦法,后改行一条鞭法。张居正任首辅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穆宗隆庆后期至神宗万历初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是与张居正的努力分不开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加强,明代的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 在明代,农耕工具的品种较前更多,农民在农业技术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是稻米的高产区。棉花的生产已遍于天下。国外引进的新的农作物有番薯、烟草、玉蜀黍。桑、麻、茶等农业经济作物扩大了耕种面积,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有些地区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遵化和佛山的铁冶尤为著名。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明代中后期,制瓷业规模很大,其中心是景德镇。
    
   

明宣德青花云龙扁瓶


    商业 在工商业发达的城镇中聚集着大批商人,其中徽商、西商和苏杭大贾又分成各种商帮。随着工商业的繁荣  ,明中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小城镇。在货币方面,明初使用的货币有制钱和宝钞两种。至明中叶,原被禁止的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随着对外经济往来的增多,西班牙银币也大量从吕宋(今菲律宾)等地流入。明末,日本、安南(今越南北部)等地也向中国输出白银。
   
   

明《盛世滋生图》(局部)


   
    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中后期,苏州地区有很多掌握生产技术的机工,专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与机户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且是日取分金为生存计的计日授值的关系,说明已经是商品关系和劳资关系了。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一部分佣工在民窑内劳作,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出卖,工资是按日以银计算的,他们与某些窑户的关系,也是一种新的剥削关系。
    明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明统治者十分注意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

    蒙古族 永乐初年,蒙古分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大部。在明朝强盛时,瓦剌和鞑靼的统治者都接受过明朝的封号,在经济上也多次与明朝进行互市。但也不断发动战争  。明朝政府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设有九边,皆布有重兵。明朝政府又积极在沿边修筑长城。俺达汗继位后,蒙汉统治者间很少发动战争。万历九年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此城很快发展成为蒙古地区与内地贸易的商业都市。

    藏族   洪武时,明政府在西藏等地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明朝还在西藏封立西藏八王。明初,宗喀巴在西藏创立格鲁派。宗喀巴弟子曾两次到达北京受封。万历时,达赖三世长期居留在西宁等地,与蒙古俺达汗相友好,与张居正也有书信往来,明朝封其为“大国师”。明朝藏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永乐五年至十二年,在藏汉各族人民的艰苦劳作下,修通了四川雅州(今雅安)到乌斯藏的驿路。

    维吾尔族   明朝政府从太祖时起先后设立赤斤蒙古、哈密、沙州等卫,一度还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等地设都指挥等官。明朝与哈密卫的关系最为密切。永乐二年明政府曾封哈密王为忠顺王。景泰时,土鲁番势力强大,攻占哈密城。从此明朝对西域的控制日益松弛,不得不在嘉靖八年放弃哈密。
    

    苗、瑶、彝、壮各族 明朝政府在云贵、两广地区设置土司,通过各族的首领统治各族人民。但各地的土司与明朝也有矛盾,经常发动叛乱。明朝政府在平定叛乱后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明朝统治时期,云贵各地经常爆发各族人民的起义。

    高山族 万历、天启间,颜思齐、郑芝龙等在台湾建立政权,与高山族保持和睦友好关系。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郑芝龙于崇祯元年接受明朝的招抚,并击败荷兰殖民者。

    满族 明朝政府在东北设置都司卫所,直接统辖女真三部和黑龙江流域的各个少数民族。英宗正统时,建州女真部来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地方。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次年,女真各地都脱离明朝的统治,由后金政权管辖。此后,后金发兵大举攻明。崇祯年间,后金已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东、西、北3面,对积弱已久的明朝形成包围。明崇祯九年,即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从这时起,清朝已成为一个与明朝相对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对外关系 明代的中国是当时亚洲的强大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亚洲国家都有较深的影响。
    明朝与南洋各国的关系 明朝商人把瓷器、丝绸、铁器和金属货币带到南洋,收买当地的胡椒、谷米和棉花,发展了中国和南洋的商业关系。中国人不断向南洋迁移,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明朝政府在永乐、宣德时曾派遣大批使臣到亚、非各地,表示愿与各国交好。明朝政府又在广州、泉州 、宁波三地设立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中国航海家郑和曾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见郑和下西洋)。明朝和南洋各国之间的联系虽然日渐增多,但这种在朝贡形式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
    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抗倭斗争 明朝初年,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曾经有过正常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十分兴盛。但是在这同一时期,日本九州等地的一部分诸侯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抢劫商船,杀掠沿海居民,侵犯中国的领土,他们乘坐的不是贡舶、商舶而是寇舶,史称倭寇。他们用武力抢掠,还把被掠获的中国和日本人民当作奴隶卖给葡萄牙人。由于部分中国东南沿海的富豪地主、大商人与倭寇勾结,狼狈为奸,倭患达到高潮。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以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督备倭  。但因其作法侵犯了闽、浙大姓的利益,被削巡抚权。当倭寇入侵时,东南沿海人民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时值严嵩专权,对内陷害抗倭将领,对外公然通倭,阻碍了抗倭斗争的发展。嘉靖末年,明朝御倭将领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人在粤、闽、浙等地屡次击败倭寇,老将俞大猷在海上抗击倭寇达20余年,所领俞家军名闻当世。戚继光所率的戚家军最为英勇。他们基本上荡平了倭寇之患。
    万历时的援朝战争 在戚继光肃清倭寇的同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积极对外扩张,万历二十年(1592),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国王向明朝求援。明军与朝鲜军民于次年迫使日军退据釜山。丰臣秀吉败后,假意与明朝讲和。二十五年二月,和议破裂,日军再度入侵朝鲜。朝中军队连续获得胜利。二十六年七月,丰臣秀吉死。同年冬,中朝海军在朝鲜南海与日军决战,日军几乎全部被歼。丰臣秀吉发动的第二次侵朝战争失败。
    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 葡萄牙于武宗正德六年(1511)侵犯中国东南海域,甚至武装袭击广东沿海地区。嘉靖二年(1523),明朝军民在广东新会海面击败葡船。此后,明朝政府即严禁与葡人贸易。葡萄牙人在广东被逐后 ,又与倭寇勾结,强占双屿(今浙江象山港外)和浯屿(今金门)。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中国军民先后收复双屿、浯屿。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买通明朝海道副使汪柏,获准在壕境澳(  今澳门)居住 ,以作为侵略中国的据点  。西班牙人于隆庆五年(1571)侵占吕宋岛,开始派舰队骚扰中国海面,并在吕宋多次屠杀华侨,引起华侨的坚决反抗。万历三十年,荷兰侵入澎湖屿(今澎湖列岛),被击败后,又转而侵占台湾。崇祯十五年(1642),荷兰人战败西班牙人,台湾遂被荷兰独霸。明末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不少天主教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到澳门。其中有利玛窦、庞狄我、熊三拔、龙华民等人。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土地空前集中。大量劳动人民沦为佃农、雇工和奴仆。奴仆一经与主人立契,世代都不能脱籍,时称世仆。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也极为苛重。一条鞭法在具体执行中弊窦滋生,难以减轻广大贫苦农民的负担。田赋加派不断增多。明朝统治者先后加派三饷。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对工商业城镇的掠夺。从万历二十四年起,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使,在各地大肆搜括各种珍宝和金银。城市的工商业日趋凋敝。自二十七年后,各地纷纷爆发城市居民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明代后期,各地农民也纷纷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 万历时的浙、楚、齐、昆、宣各党,天启时大多合为阉党。还有一部分在经济上受排斥、政治上无势力的中下级官吏,形成东林党。熹宗天启年间,党争达到高潮。最初,东林党曾占上风,不久,反东林诸党与宦官魏忠贤相勾结,形成阉党,对东林党施以残酷的报复  。各地群众为了保护蒙冤的东林党人,进行了反阉党的斗争  ,苏州发生著名的开读之变(见五人墓)。
    明末农民起义 熹宗天启七年三月,陕西澄城农民王二率饥民冲入县城,杀死知县。此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崇祯元年,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  今陕西安塞东南  )高迎祥等先后举行起义。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等“所在蜂起”。李自成即在此时参加起义,归高迎祥。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八大王。明统治者对农民军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次年明廷宣布招抚失败,起用洪承畴为总督,专一主剿。八年,高迎祥率军入南直隶,攻占明中都凤阳,烧毁明朝皇帝的祖陵——明皇陵。九年七月,高迎祥被俘,在北京就义 。次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以镇压农民军,熊文灿专事招抚以解散农民军。在明军的剿抚二策之下,一部分农民军甘心投降;一部分则宣称接受招抚,但不交出军队,有的则隐蔽起来,待机再起,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度起义。同年,李自成也进入河南,众至数万人 。十四年正月,农民军攻占洛阳,福王常洵被捉获。李自成杀之。十六年,李自成被推举为顺天倡义大元帅,改襄阳为襄京 ,称新顺王,建立政权。
    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号大顺,改元永昌 。二月,农民军从太原分兵两路 ,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晨,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农民军主力入内城,明朝的统治被推翻。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军攻占武昌。他在武昌建官制,称大西王。十七年八月攻克成都,蜀王自杀。张献忠在成都正式建立大西农民政权。
    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   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驻防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向清军求援。永昌元年(1644)四月  ,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吴三桂,但因受三桂与清军夹击而失败,退回北京,寻又放弃北京南下 ,经晋入陕 。在清军进逼下,退至湖北。九月李自成在九宫山(另有他说)受地主乡团袭击而牺牲,起义军失败,余部由刘宗敏、李过率领,退至西南,联合南明,抗击清军。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川招降张献忠,被拒绝。次年,张献忠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会合李自成余部,联南明抗清军,最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失败。
    明代文化 明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和科学技术在元代的基础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哲学 明初,程朱理学仍然占有支配的地位。英宗正统以来,出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的王学。与王守仁同时 ,有两位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罗钦顺和王廷相。明嘉靖、隆庆、万历之际,王学大盛。隆庆以后,王学逐步向下层转移,开始出现左派和右派。明后期,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东林人物要求搞实学,要经世致用,有所作为。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许多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当时著名的学者有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唐甄、傅山、陈确等人。

    文学 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
   ①诗文。明初开国时,刘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高启所著古诗更是脍炙人口。永乐北迁后,出现台阁体。至弘治时,被称为拟古派的复古运动遂应运而起。拟古派的文学复古运动前后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称为前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第二次高潮称为后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等人。明中期的文学领域中,从沈周开始,直至正德时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不仅精于诗文,且擅长诗、画。在嘉靖时极力反对拟古派而又独来独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顺之、归有光等人,在四川还有杨慎等。万历时,坚决反对拟古派复古运动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坛兴起。
   ②小说。明代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明代长篇小说比较著名的还有《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遂平妖传》、《禅真逸史》等。此外,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更为脍炙人口。
   ③戏曲。在明代,杂剧已日益衰落,来自民间的南戏却不减昔时之盛,已成为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江南各地的地方戏非常流行。嘉靖时,魏良辅和梁辰鱼合作创成昆曲,以后传入北京 ,也成为北京流行的戏曲 。传奇方面,经明初文人改编润色的宋元时的南戏有拜刘荆杀,即明初的四大传奇。汤显祖是万历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代表作《牡丹亭》是明代传奇艺术的高峰。晚明的作家高濂的《玉簪记》和周朝俊的《红梅记》都是仅次于《牡丹亭》的写情的出色作品 。另一戏剧家李玉著有传奇《一捧雪》和《清忠谱》(即《五人义》)。
   
   

明《南都繁会图》反映戏曲剧目演出盛况


   
    史学 明前期官修史籍多,后期私纂史籍多。明后期著名的史学家有郑晓、高岱、王世贞、李贽、焦竑、严衍、谈迁、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他们把史籍分为国史、野史和家乘3类。国史包括实录、会典和正史等书。正史中的《元史》完整保存至今,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官修的《明实录》和建文、景泰两帝的附录,几乎囊括了明代的全部历史。实录除皇家诏谕外,还引用和记载了大量的大臣奏疏和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活动的材料。包括非官书的别史、杂史和笔记等。明后期私人所编历史极多,不仅可正国史之是非,还可补国史之不足。家乘包括私纂的碑传、行状、年谱、家谱等书。但家乘每多腴词,须与国史和野史相互参照。

    地理学 明代地理学著作与史学近似,前期多官修,后期多私修,方志的纂修在明后期也成为一种风尚。《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勾划了明代的疆域全貌,是今天保存下来的研究明前期地理形势的绝好资料。利玛窦也在北京绘制了若干中国地图。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方志资料汇编,书中保存了各地大量的经济风俗资料。明朝末年  ,徐弘祖周游全国,考察山川地形,编有《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在溶蚀地貌方面进行考察的第一人。
    军事学 明代的军事技术、装备和作战方法有较显著的变化,军事理论研究有较大的发展。茅元仪辑的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汇集了历代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用物资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实际上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军事学史。

    文献学 明代编辑了大量的类书和丛书。其中类书《永乐大典》世界驰名,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检阅有关明代存储的图书资料,官修的以杨士奇等奉敕纂修的《文渊阁书目》和万历时焦竑奉敕纂修的《国史经籍志》最著名。
    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明代继续发展 ,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代表明代医药学最高水平的是李时珍。其名著《本草纲目》把中国药物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明代的农学研究有长足发展,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集中总结了这些发展成果,保存了历代以来的农业科学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水平。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也是驰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明代后期的科学著作还有潘季驯的《河防一览》、王征的《泰西奇器图说》、徐光启的《崇祯历书》以及他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理》、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这些书在水利测量、天文历算、机械原理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大部分受到西方科学知识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