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3日,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生于美国纽约市.他自幼聪慧过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曾3次跳级,仍然成绩优异.1937年在纽约城市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具有医学基础的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而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因医学贡献而获1959年诺奖,二人是子承父业的师徒拍档.
1918年3月3日,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生于美国纽约市。他自幼聪慧过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曾3次跳级,仍然成绩优异。1937年在纽约城市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42年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他组建了酶学研究室并任主任。1953~1959年,他应聘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任教授。1959年,他组建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并任教授至今。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活跃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并于1965年当选为美国生物化学学会主席,但他的研究成果却对分子遗传学、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诊断以及基因组计划等现代遗传学的各个重大问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恩伯格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这集中反映在他于1956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酶促合成》一文中,他因此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在1953年以前,基因的物质本性一直是困扰着全世界生物学家的问题。1953年4月2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沃森(j. watson)和克里克(f. 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既反映了dna分子可能具有的无穷多样性,又能立刻提出dna分子自我复制的可能机制,使生物学家一下子接受基因的物质本性就是dna。但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虽然是以众多的实验结果为依据,但它本身却尚有待于实验证明。尤其是,dna果真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分子吗? 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之后,科恩伯格就以这一模型作为设想基础,用实验方法研究dna的复制,很快得到成功,于1956年发表了初步结果。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他觉得构成dna分子的单体虽然是4种脱氧核苷一磷酸,但是,dna合成的原料却不是4种脱氧核苷一磷酸,而是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缺1种都不行,用4种脱氧核苷二磷酸或4种脱氧核苷一磷酸也都不行。他还设想,细胞内必有合成dna所需的酶。于是他把大肠杆菌磨碎,用其提取液加上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其中至少有1种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便于检查实验结果),再加一点点微量dna作为“模板”(如小牛胸腺dna、大肠杆菌dna以及大肠杆菌t2噬菌体dna)。把上述混合液在有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于37℃静置30min,发现放射性标记已进入dna部分,说明有新合成的dna分子。新合成的dna分子即实验产物可以用过氯沉淀法同作为原料的脱氧核苷三磷酸单体分开。科恩伯格测定了产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它们同各自的模板dna组成惊人地相似, 这就充分证明新合成的dna的特异性是由所加入的那一点点微量的模板dna决定的,只不过数量大大增加了而已。dna果然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分子!
科恩伯格的主要专著有:《dna合成》(1974);《dna复制》(1980);《dna复制-增补版》(1982);《dna复制-第2版》(1992);《黄金螺旋:走进生物技术的探险之路》(1995)。1989年,他出版了自传《为了对酶的爱: 一个生物化学家的毕生探索之路》。
科恩伯格于1943年与西尔维·鲁思·利维(sylvy ruth levy)结婚,生有3子。长子罗杰·戴维·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 1947-)是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在建立染色质基本结构的核小体模型中起了关键作用。次子托马斯·比尔·科恩伯格(thomas bill kornberg, 1948-)是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幼子肯尼思·安德鲁·科恩伯格(kenneth andrew kornberg, 1950-)是专长于实验室设计的建筑师。1986年西尔维夫人去世。科恩伯格于1988年与查伦·沃尔什·莱弗林(charlene walsh levering )结婚。查伦夫人于1995 去世。他又于1998 年与卡罗林·弗雷·狄克逊(carolyn frey dixon)结婚。科恩伯格定居于美国加州波尔塔拉谷。他喜欢网球、旅游、音乐、以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