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斯巴达奴隶
1)  Helot [英]['helət]  [美]['hɛlət]
斯巴达奴隶
2)  helotism [英]['helətizəm]  [美]['hɛlət,ɪzəm]
斯巴达奴隶制
3)  slave [英][sleɪv]  [美][slev]
奴隶
1.
Studies on the Documents of the Slave Sale in Mesopotamia in the Old Babylonian Period;
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地区奴隶买卖文献研究
2.
A remarkab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British Chesapeake colonies of North America was the growth of a dominant slaveholding class.
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北美切萨皮克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奴隶主群体的成长。
3.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image of the "ghost" from enthusiasm to self-examination in revolution,from submissive to rebellious as a "slave",based on his own life experiences.
分析了徐訏《鬼恋》的创作特点,认为作者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描写了"鬼"的形象经历了由革命的激情到革命的反思,由"奴隶"的顺从到"奴隶"的反抗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4)  slaves [英][sleiv]  [美][slev]
奴隶
1.
The autobiography not only exposes the cruel nature of slavery but also discloses the secret for the slavery to be maintained, that is, the slaves are always kept in illiteracy.
分析了《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为自由而进行的努力奋斗的过程;指出道格拉斯在这部自传中,不但揭露了奴隶制的残酷本质而且揭示了奴隶制得以维持的秘密奴隶们总是被迫保持文盲状态;强调了道格拉斯的重要思想:知识是从奴隶制度通往自由的必由之路。
2.
The colonialism in Robinson Crusoe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colonialists and colonies, slaveholders and slaves, the white and the color, central culture and margi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savagery, Christianity and cannibalism, Robinson and Friday, difference and multiplicit
主要分析《鲁滨孙飘流记》中殖民者与殖民地、奴隶主与奴隶、白种人与有色人、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文明与野蛮、基督教与食人肉、鲁滨孙与星期五、差异性与多重性之间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 ,从而揭示出蕴涵在作品中的殖民主义主
3.
On the basis of an anatomy of Chengdu as a typical area and a typical city,this paper explains and studies slaves t prevailing nitionwide in the period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Three Kingdoms.
本文通过对典型地区、典型城市——成都的解剖,来了解、研究秦汉三国时期全国普遍存在的奴隶。
5)  A bondman; a slave.
农奴;奴隶
6)  Old Babylonian slave-owning economy
古巴比伦奴隶制经济
补充资料:斯巴达
斯巴达(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396年)
Sparta

   古代希腊的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
   
   

斯巴达雷乌克特拉之役的胜利纪念碑

斯巴达雷乌克特拉之役的胜利纪念碑


   
    国家形成和早期发展 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在拉科尼亚建立了斯巴达城。该城由4个村庄组成。到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公元前7世纪末创立了斯巴达国家。公元前9~前7世纪,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达社会分为3个等级:①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②边民。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③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斯巴达国家的政体属贵族共和政体。城邦的主要政治机构包括:①国王2人,分别由两个王室世袭。主要权力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家族法案件,战时一个国王领兵出战,另一个居守。②长老会议。两个国王是当然成员,另有成员28人。长老任职终身,出缺时从年逾60的公民中遴选补足。长老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主持刑事审判,并处理国家行政事务。③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全体斯巴达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可以在大会上参加议案的表决和官员的选举,但不能提出议案。公民大会表决的方式,一般以与会者呼声的高低为准,因此未必能真正表达公民意愿。④监察官5人。每年改选一次,原则上每个斯巴达公民均有被选举权。约在征服美塞尼亚之后,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大,不仅可以监督斯巴达城邦的一切官员,而且后来竟然有权审判以至处死国王。每次国王出征都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实地监督。
   为了镇压人数众多而又反抗性很强的黑劳士奴隶,斯巴达城邦规定了严格的公民军事训练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经体格检查合格才许收养。男孩7岁就要离开家庭,编入儿童连队,受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12岁以后要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子成年结婚以后,平时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操练,直到60岁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的斯巴达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波斯的侵略。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纪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趋于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公元前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92年,斯巴达僭主纳比斯被杀,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失去了独立。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继而拜占廷居民移入,以荷马史诗中的拉凯达伊蒙称此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