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收到信
1)  hear from
收到信
2)  To get an answer
收到回信
3)  Getting mail.
收到信件。
4)  no word from home
没收到家信
5)  Acknowledge character
(信息)收到符号
6)  block received signal
码组收到信号
补充资料:收到
大洋新闻2006年09月19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饶原生
  读修(seo,阴平声)倒(dou,中入声),本义为通讯工具接收到的信息,引申为所有信息的抵达,常用于人的感情传递。例:“好靓的百合啊,收到!”(好美丽的百合花啊,那“百年好合”的含义我懂!)

  某有权有势者见某靓女时眼前一亮,握手时暗用指尖轻刮对方掌心一下。靓女的反应无非两样:要么赶快抽手出
来权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要么让这一暧昧的握手动作持续下去,以后的日子里所要发生的事情,当然会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权色交易。交易双方如属广东人,心底里涌出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收到”。

  这“到”,念“倒”音。所传信息由到达而至倒来倒去,印象深刻,一个“到”字不寻常。借助当事人之间的心灵通道,“收到”好就好在信息送达一步到位。什么叫做心照不宣?“收到”就是。

  人是个奇怪的感情动物,碍于身分碍于面子,表达方式上就爱拐弯抹角,这就要求接收信息的一方要有良好的素质。须知世间多少大错之铸成,往往缘于不能“收到”。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要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了:从并蒂莲花到戏水鸳鸯,多少暗示、多少机会,书呆子梁山伯统统没有“收到”,最后除了双双“化蝶”,还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十八相送”的年代没有手机短信,也没有E-mail、QQ、MSN等一系列“收到”手段,要不然,梁祝历史有可能改写。应该说,“收到”作为口头禅被频繁使用,是现代通讯手段所催生的结果。你看上级指挥下级,谁不“收到”,就“Call(拨、打)爆■(他、她)■(的)机”!光是事实“收到”还不够,若用语言去强调一声“收到”,更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承诺。

  “收到”说多了,上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又转换成了手心传情或是别的什么传情,一切尽在不言中,就像本文开头援引的例子。

  感情上的信息传递实在太复杂。男人和女人之间、两代人之间,心灵深处,一生一世,也许还在等待接收——一些未能“收到”的信!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6-09/19/content_15035436.htm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