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棒状触角的
1)  clavicorn ['klævikɔ:n]
棒状触角的
2)  clavate antennae.
棒状触角
3)  capitate antenna
头状触角
4)  indented antenna
锯状触角
5)  subulicorn antenna
锥状触角
6)  lingulate antennae.
舌状触角
补充资料:棍棒


棍棒
stick

gunbang棍棒(st ick)占代主要用于打击的格斗兵器。在中国古代又称为杖、挺等,或者单称棒(也写作梧)或棍。是一世界占代使用时间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冷兵器。 棍棒的最原始形态是经过简单加_〔的木棒,当原始人刚刚学会使用和制作工具的时候,它就是人的一种主要工具,而且在整个石器时代,始终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活动。在原始战争中,狩猎用的木棒自然地被用于人和人之间的格斗,故在原始社会晚……… a.宋代杆棒b.宋代白棒c.明代夹刀棍 图1中国古代棍棒勺 图2欧洲中世纪棍棒期,棍棒也就转化为原始兵器的主要种类之一。为了增强杀伤力,原始人对简单的木棒加以改进,一是在棍棒前端嵌以蚌壳、石片等,以增强打击的效力;二是在棍棒前端削出尖锋,以增加直刺的功能,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原始的矛。因而可以说,原始时代的棍棒也是其他一些冷兵器的鼻祖。 进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战争中主要使用具有扎刺或劈砍功能的金属锋刃兵器,以及砸击威力更大的金属锤类兵器,棍棒的地位遂渐次下降,仅只是军队装备中的一种辅助性兵器。此时期的棍棒仍以木质为主,如中国古代的“白棒”、“白挺”等(图1);有的在棒端包裹金属片并植以钉刺,如中国古代的狼牙棒;或者安装一个金属短刃,可击可刺,如中国明代的“夹刀棍”;只有极少数是纯金属的,如中国古代的“铁杖”、“铁桔”。由于木棍棒能够在训练时替代金属锋刃兵器以避免伤亡,所以在此时期的军事训练中仍然受到重视。中国明代军事家俞大酞曾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把,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纪效新书》卷十二引俞大酞《剑经)))就是从军事训练角度讲的。也由于棍法对于其他冷兵器的使用’具有基础性质,所以棍棒在中国古代还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器械。 从原始社会到铁器时代,为了适应不同的格斗需要,古人制作了许多式样不同的棍棒,它们几乎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区.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①长棍,一般长2米左右,双手握持使用,如中国宋代的杆棒、明代的大棒(加刃后或称“夹刀棍”)和中世纪英格兰流行的四一棒(图Za),少数特殊的可一长达3一4米,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受;②短棍,一般长约1米或更短一些,单手握持使用,如中国汉代的“金吾”和西方的击棍(图儿);③节棍,一般由两节(个别的3节)短棍组成,之间以金属环链相连,可以弯折,如连枷棒和中国武术器械三节棍。 从青铜时代开始,棍棒在战争中的地位虽日益下降,但直至火器普及以后,才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钟少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