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rtulary
[英]['kɑ:tju:ləri] [美]['kɑrtʃu,lərɪ]
登录簿
2) catalog directory
目录登记簿
3) register
[英]['redʒɪstə(r)] [美]['rɛdʒɪstɚ]
注册簿;登录;注册
4) ship's register book
船名录,船舶登记簿
5) book
[英][bʊk] [美][buk]
书籍;帐簿;记录簿;把……登记入册预订
6) Bulu
簿录
1.
"Wenzhangzhi" in Classics in the Yuan Dynasty is edited as Bulupian which is the catalogue book.
《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章志"一类在"簿录篇",为目录书;"文章志"一类书的作者在秘书监任职,工作之一就是典校图籍,登记目录;《后汉书。
补充资料:书籍
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原指典籍。图书包括书籍、画册、图片等出版物。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 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俄文的书籍книга,来源于古斯拉夫宗教语кънигы,是字母、文字、书信的意思。德文的文籍Buch,意思是写了字的书板,是指刻写的或准备刻写的木板或木条。拉丁文的书籍 liběr,最初的意思是用作写字材料的树皮或纸莎草茎,以后作为契据登记簿,还包含有文学著作、论文的意思。
书籍的起源和发展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 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 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 (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 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活字印刷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 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 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书籍的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在逐步得到轻便、耐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 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递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俄文的书籍книга,来源于古斯拉夫宗教语кънигы,是字母、文字、书信的意思。德文的文籍Buch,意思是写了字的书板,是指刻写的或准备刻写的木板或木条。拉丁文的书籍 liběr,最初的意思是用作写字材料的树皮或纸莎草茎,以后作为契据登记簿,还包含有文学著作、论文的意思。
书籍的起源和发展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 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 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 (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 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活字印刷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 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 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书籍的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在逐步得到轻便、耐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 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递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