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nality
[英][təʊ'næləti] [美][to'nælətɪ]
音调性
2) tonal inflexion
调性变音
4) dodecaphonic tonality
十二音调性
5) periodicity pitch
周期性音调
6) Tonicized Chromatism
离调性半音化
补充资料:调性
主音所在的音律,可用音名或律名来指称。比利时音乐理论家F.-J.费蒂斯首先创用"调性"一词,以指称一首乐曲所用的一系列音中最稳定的中心之所在。这样的调性概念指的就是主音的音高,当然,只要某音成为主音,那么比它高或低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那些音就都成为主音,所以在讲到调性时所说的音高,实际上指同一音名或同一律名的所有音高。
在单声音乐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调式中只有一个音律(包括其高低八度)的音是稳定的,其余的音是不稳定音,它们直接或间接倾向于稳定音。通常将稳定音用于曲调的末了,使曲调终结时具有稳定感,从而能完满地终止。这稳定音称为主音,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调头",就是调式的中心音,也就是音阶的一系列音在具体运用时建立的中心。这种以单声部形式表现出来的调性,后人称之为旋律调性。
欧洲 9世纪以后,多声部音乐开始发展,调性的表现形式也逐渐由单声部发展到多声部,调的中心进一步体现为一个稳定的和弦,即主和弦。17世纪和声中开始使用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以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分别从相反方向对主和弦的倾向性共同支持主和弦,形成以主和弦为稳定中心的大、小调体系。如此形成的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称为和声调性。
19世纪中,离调手法应用频繁,从近关系离调发展到远关系离调。半音化的和声手法大量采用,使乐曲的调域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以主和弦为稳定中心的和声调性仍然保持,说明调域的扩大与调性的稳固在逻辑上并不互相抵触。20世纪以来,欧洲有些乐派在继续扩大调域的同时有意使调性模糊,使用多调性、泛调性乃至无调性的作曲技法,引起人误认为调域扩大必然导致调性解体。同名大小调融合、各种自然调式同主音综合以及不同类型音阶形态同主音兼收并蓄的创作实践,已为既保持调性又扩大调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范例。
在单声音乐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调式中只有一个音律(包括其高低八度)的音是稳定的,其余的音是不稳定音,它们直接或间接倾向于稳定音。通常将稳定音用于曲调的末了,使曲调终结时具有稳定感,从而能完满地终止。这稳定音称为主音,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调头",就是调式的中心音,也就是音阶的一系列音在具体运用时建立的中心。这种以单声部形式表现出来的调性,后人称之为旋律调性。
欧洲 9世纪以后,多声部音乐开始发展,调性的表现形式也逐渐由单声部发展到多声部,调的中心进一步体现为一个稳定的和弦,即主和弦。17世纪和声中开始使用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以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分别从相反方向对主和弦的倾向性共同支持主和弦,形成以主和弦为稳定中心的大、小调体系。如此形成的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称为和声调性。
19世纪中,离调手法应用频繁,从近关系离调发展到远关系离调。半音化的和声手法大量采用,使乐曲的调域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以主和弦为稳定中心的和声调性仍然保持,说明调域的扩大与调性的稳固在逻辑上并不互相抵触。20世纪以来,欧洲有些乐派在继续扩大调域的同时有意使调性模糊,使用多调性、泛调性乃至无调性的作曲技法,引起人误认为调域扩大必然导致调性解体。同名大小调融合、各种自然调式同主音综合以及不同类型音阶形态同主音兼收并蓄的创作实践,已为既保持调性又扩大调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范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